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争艳池美景 争艳池,位于黄龙沟的左侧,计有彩池五百多个,是黄龙沟内规模最大的彩池群。也是黄龙钙华景观中,色态最丰富的池群之一。据专家们透露,仅此一地即可与南斯拉夫的PLITVICE国家公园媲美。 池堤金甲银鳞,流光溢彩,缤纷耀眼。池态有的形若荷花,有的状如莲叶,有的小可藏袖,有的大若亩田,形状殊异,参差错落。就其水质,清丽明辉,透视度高,水底枯枝苔藓,历历入目。因其水池深度各异堤岸池底各具其色,水草分布差别较大,加上太阳......[查看详情]
明镜倒映池是位于“金沙铺地”左侧面的一组池群,有大小池子180余个。 水池紧傍森林,景观雄奇壮丽,恬静素雅,使人油然产生一种空灵、隽永的兴味。池面光洁如镜,水质清丽碧莹,天光云影,雪峰密林,倒映池中,镜像清晰,色泽艳丽。倘若宿寺夜游,月映池,池映月,天上人间,良宵美辰,融为一景,湖光山色,蔚然深秀,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池中倒影,随池边林莽的季相变化而四时各异春夏清姿雅赏,入秋红晕浮面,时而羞涩含嗔,时而锦装紫红,给景区平添了不......[查看详情]
金沙铺地是从洗身洞到娑萝彩池,长约1500米,宽70-120米的钙华流。据专家们认定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形态中最壮观、最长、色彩最丰富的“全能冠军”。 以金黄色为主间或镶嵌着乳白色、灰色、暗绿色等色块的坡面上,流淌着薄薄的一层水波。水被常因坡面钙华的鳞状层叠而荡漾着银色涟漪,犹如金河泻珏,银水溢流。散生在钙华流上的簇簇水柳、山花,好似河中漂泊的彩船,人游此地,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爬到山上,居高临下,纵观钙华流那顺势铺开的“金沙铺......[查看详情]
花湖位于若尔盖县城西北约40公里处,只是高原湿地中一个沼泽湖而已,因为每年八月浅水中的水草会在水中开出片片美丽的小花而得名。花湖水面辽阔,水看似不深但下面却是深不可测的沼泽地,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幻出不同的光影,动人心魄。湖边生长着大片的芦苇丛,疏疏朗朗的几笔就勾画出湖水的宁静与沧桑。 水中有专门为游人搭建的木制栈桥,在这里拍出的照片,与高原其他气势磅礴的画面相比,显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很有油画的效果。花湖还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栖息地,只要静静地坐......[查看详情]
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城西北角,具有120多年的历史,是阿坝县境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今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有僧人1000余人,大小活佛14人。格尔登寺建于同治9年(1870年),其前身为洞沟寺。该寺在工农红军长征时曾为红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现格尔登寺大经堂有120根柱子,可容纳数千僧民诵经、祈祷,是藏区屈指可数的大型经堂。大经堂前厅上额以精美豪华的藏式雕刻为装饰,有甲(大力神)、雪香香(人身鸟足的美声鸟)、桑给冈吉(八脚狮子,......[查看详情]
郎依寺是阿坝乃至川西北规模最大的苯波教寺院,有喇嘛800多人。阿坝县共有三座苯波教寺庙,建在郎依寺对面山坡的铎登寺(此寺属国家二级保护单位,藏有乾隆时期的龙椅、两千多年前的法螺号以及众多的文物),还有一座在下阿坝。郎依寺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显得格外的静谧,其建筑装饰精美华丽。从外表看,郎依寺与其它藏传佛教寺庙似乎没有区别,喇嘛们的穿着也没有不同;但大经堂正中供奉的是苯波无教祖敦巴幸饶的巨型塑像,左右整齐地排列着尊敦巴幸饶的铜像,后面是历代郎依寺寺主的镀......[查看详情]
阿坝川西北大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 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系以游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海拔从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摄氏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摄氏度一12.7摄氏度。 这里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查看详情]
全长29公里的长坪沟,只有部份路段可以通车,其余大部份路段只能步行或骑马。峡谷长天、平缓悠长,四姑娘山就坐落在沟内16公里处。 沟内有古柏幽道、喇嘛寺、干海子及高数十米的飞瀑,并有奇石之景。春天,山花与油菜花齐开;秋日,赤桦与红枫竞艳。历经沧桑的翠柏青松郁郁葱葱,飞瀑流泉在密林中哗哗作响,古代驿路在茫茫林海里穿梭延伸。 经过长坪沟可直通四姑娘山的山脚下,还可绕过四姑娘山到达理县,是徒步旅游爱好者所喜欢的地方,一般......[查看详情]
位于安宁乡末末扎村境内,距县城33公里,在大金川河东岸。始建于公元750年,原名雍忠拉顶寺,“雍忠”意为吉祥神,由本教八个派别中的雍忠本得名,为本教寺院。乾隆打金川后,消灭本教,大兴黄教,拨银重修,赐名广法寺,并御书“正教恒宣”匾额,是清朝四大皇庙之一,为乾隆以来四川西北藏族地区的宗教中心。 该寺原占地百亩,建筑宏伟壮观,规模巨大,所藏经典甚多,鼎盛时期住寺僧人曾达2000余人。每逢宗教节日,来自十八土司及青海、甘肃和内地的藏汉信徒数万余人,聚集于此,......[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