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加什哈拉盖牧场位于阿勒泰市西北约60公里,海拔1900--2400米。这里既可游览赏景,又能领略哈萨克民族风情,还可参观淘金。 雪峰、森林、草原、花坡,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阿尔泰山风景画。毡房、牧群、炊烟和高唱牧歌的哈萨克牧人,又给这幅美不胜收的画面中,增添了更加诱人的魅力。
蒙语意为“金山”。 位于新疆准葛尔盆地的东北侧,是天山北出支脉,也是新疆和蒙古的界山。民谚云“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因其盛产黄金,故名。阿尔泰山跨中、俄、哈、蒙四国,长2000余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段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东南部在蒙古境内,新疆阿尔泰山为中段南坡,长500多公里,宽80——150公里不等,山体平缓,从山麓到山顶呈阶梯逐渐上升,山脊高度3000米以上,最高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在中、俄、蒙国界上。 ......[查看详情]
“贾登峪”蒙古语意为“贾登的房子”。为布尔津县封山育林的示范基地,目前有苗圃80多亩,主要育有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雪岭云杉、樟子松等幼苗。因属高寒区,植物的生长期漫长,生长8年的云杉幼苗也只有40—50厘米高,云杉的育苗期一般需7—8年,落叶松也至少需4年的时间,生长了14年的樟子松才只有80厘米左右,树苗主要是用来恢复当地的森林植被。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阿尔泰山全面禁止采伐林木,对每年的季节性清林,也采取了“伐一......[查看详情]
阿尔泰山——在我国新疆的最西北部有一座连绵延伸近2000公里的山脉,它横亘于中、蒙、俄边界,将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之间天然分界,作为新疆第二大河流的额尔齐斯河即发源于此。与我国所有涛涛江河水、泱泱东流去的景象截然不同的是,额尔齐斯河就象一个叛逆天宫下凡人间的仙女,迈着轻盈的脚步,挥舞多彩的裙裾,在阿尔泰崇山峻岭之间,自东向西蜿蜒流入遥远的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从阿尔泰深山南坡发源,流经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在这里形成了一条近百......[查看详情]
哈巴河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西部,额尔齐斯河北岸,是孕育着童话故事的一个小县城。阿勒泰在蒙古语中是金山的意思,此地森林茂密、雨雪充沛,是边疆荒漠中的绿色天堂。巨大的冰川和融雪蜿蜒成最美的河流哈纳斯,在金光闪烁、连绵起伏的阿勒泰脚下静静地流淌。整个阿勒泰山区垂直分布着从温带落叶林到极地苔藓各种植物,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可以从每一种景观的色调变化中看到时间,从而确定转场游牧的时间。哈纳斯河最美的河段叫月亮湾。从山颠往下看,形如弯月的河湾将两岸金色的白桦林分割成许多......[查看详情]
阿克库勒蒙古语意为“白湖”,因湖水泛白而得名。阿克库勒地处果戈习盖达坂与别迪尔套山(霍洛右克)之间的高山槽谷中,由北侧支流--喀纳斯河和东侧支流—布的乌哈拉斯河汇合而成,其形状是“Y”型,长6600米,宽度不等,最宽处1900米,面积8.5平方公里,湖面高度1954米,湖水星乳白半透明状,外观湖水呈白色,有点混浊,湖水四季皆白。 主要是湖水来源于友谊峰南坡的喀纳斯冰川,冰川内夹带众多的浅色花岗岩岩块,在冰川运动中,岩块相互挤压、研磨成白色细粉末混合......[查看详情]
塞外石林位于布尔津县西北部,距布尔津县城72公里,距冲乎尔乡乡政府30多公里处的乔拉不拉克山中有一处方圆5公里的石景山林,风光独特,景色秀丽,被人们称作“塞外石林”。 远处观望,层层群群的石林犹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昂首眺望,遥望着蓝天白云,呼吸天地赐予的纯洁空气,心情不禁怅然,石林“以天为盖,以地为炉”,幽静的空气里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给无限大地美好的守侯;满眼的绿草地像无边的绿地毯伸向远方,星星点点的红的黄的花点缀在绿地中,增......[查看详情]
驼颈湾(海拔1250米) Tuojing Bend (Altitude 1250m)这里是进入喀纳斯河河谷第一个景点,哈萨克语称之为“博托木衣”,意为骆驼脖子,喀纳斯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恰似驼颈的大拐弯。在距今数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中,阿尔泰山的冰川曾向下扩展至此,因冰川刨蚀,使河谷断面呈宽阔的U形。冰川退缩后,地壳多次抬升,河流深切,形成峡谷,并在河床两岸至少形成四级阶地,它记录了地壳的阶段性上升。 驼颈湾四周森林密布,主......[查看详情]
喀纳斯湖的姊妹双湖位于喀纳斯湖四道湾以西,南距喀纳斯村19公里,湖面约1.4平方公里,呈椭圆状,由两个狭长的小湖串连而成,仿佛一对孪生姐妹,又名“姐妹湖”。环湖四周常有棕熊、马鹿、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湖中多小红鱼。双湖独居群山峻岭之中,尽显绿珍珠的妖姿。湖水清澈碧绿、晶莹剔透。湖四周群峰连绵,原始云杉浓荫蔽日,也是绝好的生态旅游地。 蒙语为“胡尔巴努尔”意为“双湖”,又名加斯库勒湖、仙女姐妹湖。北西走向,呈椭圆状,由相隔三百米左右的两个狭长小湖串连构成......[查看详情]
吉木乃口岸第三代会谈室 吉木乃口岸第三代会谈室,建于1964年,为砖木结构建筑,外观为白色,使用面积150平方米.是中苏冷战遗址产物的典型代表。此房主要用作中苏及中哈双方就一阶段时间的边界管理情况进行洽谈的场所。是一个充满了冷战风格的建筑物,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苏关系最紧张时期使用的会谈室,老边防介绍说这个看上去还不如普通农家住宅的建筑之所以被保留下来,纯粹是为了让后人记住那段爱国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唇枪舌战的会谈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