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宁陕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比建县(当时为五郎厅)晚两年(五郎厅设置于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城隍庙位于宁陕老县城(老城)东北方向的长安河沙洲之上,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其规格形制与衙属建筑相近,方位背北面南。
原始建筑由凉桥、戏楼、照墙、山门、过殿、东西庑 、东西厢房、钟鼓亭、正殿、寝宫、鲁班殿、雷神殿、地藏殿、观音殿、罗汉堂、后山门等建筑物组成。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殿内塑像、壁画、辅助设施及饰物以及部分殿堂建筑物俱遭毁损。部分建筑物主体因改建为人民公社(后来改为乡政府)驻地,得以侥幸保存下来。1980年代后,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先是县政府将城隍庙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批准成立了保护机构“宁陕县文物管理所”。1990年代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维修。新建了石拱桥,门楼,维修并恢复了戏楼、山门、过殿、东西庑、东西厢房、城隍殿(即正殿)、慈航殿(观音殿)、财神殿、药王殿,并增设了太极八卦坛、碑林、盆景园等,面貌焕然一新并初具规模。但全部维修恢复工程尚未结束。城隍庙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其主体建筑保留了清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显现了庙堂建筑的穹宇高深,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同时,因地处秦岭以南,又受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又显现出结构严谨、典雅秀丽、跌宕有致的韵味。宁陕县城隍庙历经风雨,劫后幸存,是宁陕县也是陕南极少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过去是到处都有的,而宁陕城隍庙却独具两大特色。
宁陕城隍庙特色之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城隍庙建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外形酷似一艘船,四周环水独居中央,数百年来历经洪水袭击而安然无恙,即便是最近几年连续遭受的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也只是有惊无险。这也正是宁陕城隍庙的神奇之处。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古建筑群中也堪称一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但民间却由此引出了“金鸭浮舟”、“神灵庇护”等优美的历史传说。城隍庙的环境也很优美,尤其是夜色更为迷人。月光下,轿顶山、狮子岩的一块块白色岩石,有如一面宝镜熠熠生辉,与月色、水光交相辉映,文人们赐予了“月镜双辉”的美名,被列为宁陕十大景致之一。
宁陕城隍庙的特色之二是民俗文化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城隍庙会和城隍出巡。宁陕城隍庙庙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其来由已无据可查。一般人都知道,四月初八是佛祖圣诞,即释加牟尼圣诞。而道教典籍中说城隍的圣诞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且又无其他规定的祭礼敬神活动时间。那么是否宁陕人就认为城隍神与佛祖圣诞同日呢?这充分体现了民俗的约定俗成特点。庙会正期日是四月初八,会期却是初七至初九三天。另外,初六日一切准备就绪,摆摊做生意的要开张,唱大戏的要练台(即现场的彩排),实际庙会的时间则为四天。届时,十里八乡的人均前来赶会,善男信女除了顶礼膜拜、虔诚敬神,还有物资交流,商品贸易。当然最引人入胜的还是三天半到四天的大戏,说是专门献给城隍神看的,实际上是让所有参会的一饱眼福。当宗教的、文化的、经济的诸多因素融汇在一起的时候,就将产生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民俗文化的聚集力和惯 力,使得参与者处于一种神秘的亢奋之中,使得庙会的气氛更加肃穆而浓烈,也使得这种民俗文化得以绵延流传,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