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告春及轩”系邑人左挺澄宅第,位于市城区公园路,与文庙相连,建于民国九年(1920),乃桐城古民居典型建筑,分“轩”和“楼”两部分。“桐城派陈列馆”设置于此。 “楼”为主体建筑,高7.4米,前进与后进,平行营建,各为五开间。前进楼每开间长5.7米,宽3.7米,面积为172.5平方米;后进楼每开间长6.7米,宽3.7米,面积191.25平方米。两进楼房之间的两侧,分别以4.8米高的檐墙连接,构成了长12.8米,宽3.35米的长形院落。前后楼均系......[查看详情]
岳西千佛塔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岳西县,离县城以东9公里处的法云内,有一座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距今有1670多年的砖碉佛像古塔,古塔高7级28米,塔身内外壁有各种神态砖碉佛像,共计1680尊,故称千佛嗒。法云寺周围奇石林泣,茂林修竹,湖水映衬。
后乐亭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左侧,是一座四柱八角飞檐式亭阁建筑,左侧屹立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土、无产阶级革命家、桐中老校友黄镇同志纪念碑,其铭文为安徽省级老干部、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匾额“后乐亭”系黄镇亲题。 黄镇(1909--1989),祖籍桐城(今属枞阳),为桐城中学第十六届毕业生,后就读于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兵团宣传部长、政委等要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国后,转入外交战线奋斗了二十七年,......[查看详情]
净土莲社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也是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净土莲社位于市城北余家湾中头山。 佛殿、禅房依山而建,布局和谐精巧,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又称大雄宝殿)和后殿。山门“净土莲社”四个字为桐城著名书法家、诗人方守敦手书,前殿“大雄宝殿”四个字系赵朴初先生手迹。前殿为五开间大殿,高朗宽敞。香烟缭绕,佛像生辉,晨钟墓鼓,气氛静穆。净土莲社为市城区主要佛教活动场所,也是极好的游览之地。 净土莲社始建于193......[查看详情]
仙姑井,在桐城市区城北门柴巷口至黄甲公路旁。灰褐色粗石井圈外径53厘米,高43厘米,井深为3.74米。井圈下有石井台,面积为1.87平方米。民国《桐城县志略》:“初大同禅师(唐代)每溲溺,有鹿来饮,久之,鹿产一肉球,裂开有女孩,师见而收育之,至十二岁,师乃令下山,嘱曰:‘遇柴则止,遇何则归’,至柴巷口何道人家,遂栖之,以何为姓,守戒修持而得道”。 民间相传,仙姑井即何仙姑修炼处。井浅泉洌,甘醇如酒,旋汲旋满,井水斗余,终年不竭。 ......[查看详情]
天堂湖原名毛尖山水库,位于岳西县城东边的毛尖山乡,此为远眺,青山远水,似空亦实。 远处 山峦迷蒙,似有还无,隐隐约约一线;近水含幽,小山相对无言,遥遥相望,幽水似乎是传递情感的信使 。
姚元之旧馆,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学内。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桐城人,嘉庆进士,画家,官至左都御史。其旧馆现存三组建筑: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前后楼之间,东西厢房,中成院落,称为“前院”。后楼后,有长方形院落,称为“后院”。整个建筑长45.75米,宽20.48米,总面积为936.96平方米。 前楼面积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构架保护完好。楼分五开间:明间长6.7米,宽4.25米,面积为28.48平方米,两......[查看详情]
吴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 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 ,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 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桐城人......[查看详情]
五亩塘在市区西环城路宰相府(今省康复医院)内,为清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家之园林。园中有 塘,名“五亩塘”。城中有塘仅此,“塘”因“园”而得名。 旧日“五亩园”小亭高阁,曲槛长廊,水清鱼肥,荷香柳翠,独擅邑园林之美。塘西有皂角树 一株,围1.8米,高17米,树冠面积45平方米,乃当今“五亩园”中之古树。塘畔有小楼,额曰“柳阴小艇”,乃清初张英三女张令仪之书屋,令仪自名其室名:“蠹窗”。 清代邑人谢居安《五亩园纳凉》诗:“追凉得得到城......[查看详情]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公(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 焉。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