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安庆师范学院大门内右侧,有一片青瓦红柱砖地花窗的老房子,四进八栋平房由一长达七八十 米的长廊联成一体,这就是安徽仅存的古代学校,安庆市文物保护对象--敬敷书院。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从清顺治九年(1652年)创办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办为安徽大学堂止,250年间在安庆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 1652年在安庆城内建成,初名为培原书院,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敬敷”之词,语出《尚书》......[查看详情]
三道岩风景区位于桐城市陶冲镇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 炫彩,烟岚腾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画卷。分下岩、中岩、上岩三层。下岩一帘瀑布从空投下,飞珠 泻玉,其声数百米可闻;中岩怪石嶙峋,飞泉喷射,化出一道长虹;上岩从岩头跌落,形成数迭瀑 布,似雪帘披垂,洒珠如玉。 岩上,春朝秋暮,云雾缭绕,阳光衍射,形成五彩绚烂的光环,谓之“神光”。瀑布壮观,风 物秀美,令人乐而忘返。这里曾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查看详情]
城关镇即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位于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地处南北交通要塞,206国道(合安公路)、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自其东郊穿过。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 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 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文庙”;飞檐翘角,体......[查看详情]
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室位于桐城市桐城文庙内,拥有实物,剧照及诸 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近千件,内 容极其丰富,值得参观游览。 严风英(1930--1968),桐城市罗岭镇(今安庆市宜秀区)人。从小牧牛放歌,拜老艺人严云高为师,漂泊卖艺。1953年她调到省黄梅戏剧团,步入黄梅戏艺术殿坛。在省黄梅戏剧团经历了十五个春秋,主演过五十多个剧目,其中《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等被拍成电影。她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黄梅戏跻身于全国五大剧......[查看详情]
“告春及轩”系邑人左挺澄宅第,位于市城区公园路,与文庙相连,建于民国九年(1920),乃桐城古民居典型建筑,分“轩”和“楼”两部分。“桐城派陈列馆”设置于此。 “楼”为主体建筑,高7.4米,前进与后进,平行营建,各为五开间。前进楼每开间长5.7米,宽3.7米,面积为172.5平方米;后进楼每开间长6.7米,宽3.7米,面积191.25平方米。两进楼房之间的两侧,分别以4.8米高的檐墙连接,构成了长12.8米,宽3.35米的长形院落。前后楼均系......[查看详情]
香茗山位于望江县麦元乡和鸦滩镇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全长10余公里。 香茗山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等 驻足留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征 战和扎寨。 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 隐寺和古......[查看详情]
岳西千佛塔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岳西县,离县城以东9公里处的法云内,有一座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距今有1670多年的砖碉佛像古塔,古塔高7级28米,塔身内外壁有各种神态砖碉佛像,共计1680尊,故称千佛嗒。法云寺周围奇石林泣,茂林修竹,湖水映衬。
后乐亭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左侧,是一座四柱八角飞檐式亭阁建筑,左侧屹立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土、无产阶级革命家、桐中老校友黄镇同志纪念碑,其铭文为安徽省级老干部、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匾额“后乐亭”系黄镇亲题。 黄镇(1909--1989),祖籍桐城(今属枞阳),为桐城中学第十六届毕业生,后就读于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兵团宣传部长、政委等要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国后,转入外交战线奋斗了二十七年,......[查看详情]
净土莲社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也是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净土莲社位于市城北余家湾中头山。 佛殿、禅房依山而建,布局和谐精巧,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又称大雄宝殿)和后殿。山门“净土莲社”四个字为桐城著名书法家、诗人方守敦手书,前殿“大雄宝殿”四个字系赵朴初先生手迹。前殿为五开间大殿,高朗宽敞。香烟缭绕,佛像生辉,晨钟墓鼓,气氛静穆。净土莲社为市城区主要佛教活动场所,也是极好的游览之地。 净土莲社始建于193......[查看详情]
仙姑井,在桐城市区城北门柴巷口至黄甲公路旁。灰褐色粗石井圈外径53厘米,高43厘米,井深为3.74米。井圈下有石井台,面积为1.87平方米。民国《桐城县志略》:“初大同禅师(唐代)每溲溺,有鹿来饮,久之,鹿产一肉球,裂开有女孩,师见而收育之,至十二岁,师乃令下山,嘱曰:‘遇柴则止,遇何则归’,至柴巷口何道人家,遂栖之,以何为姓,守戒修持而得道”。 民间相传,仙姑井即何仙姑修炼处。井浅泉洌,甘醇如酒,旋汲旋满,井水斗余,终年不竭。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