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维多利亚圣母谢主教堂于1619年启用,目的在于加强当时感染天花的人的信仰。现在,大家只称它为"谢主教堂"或“都会教堂”。1687年,政府批准教堂进行修葺,工程至1690年初完成。之后,过了70多年,教堂才再次进行修复,但最后几次工程做得很马虎,令教堂局部塌下,而需要重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谢主教堂,是一九二二年修建的版本。教堂内部的主圣坛是18世纪,葡萄牙人马努耶?曼索斯雕制而成的,被视为巴西巴洛克艺术的瑰宝。教堂天花板的彩绘,则是琼?德巫斯在1954年绘成......[查看详情]
海梅鸠斯教堂建于1719年,呈现出哥德式风格建筑。随着时间过去,教堂架构逐渐毁坏,信徒遂集体奉献,在1798年对教堂进行修葺。海梅鸠斯教堂在1860年进行最后一次整修,被喻为圣路易斯最美和保存最好的教堂之一。
梅尔谢斯之家是黑人纪念中心,又称黑人博物馆,过去是一处旧奴隶市场,小小的二层楼宇,今天仍维持着原始的建筑特征,没有窗户,只有通风用的小隙缝,房间窄小。过去,奴隶都挤在这些小房间内,脖子上挂着标示着价钱的木板。永久馆藏除了虐待黑奴的刑具外,还有非洲和马兰浓的艺术品。梅尔谢斯之家里面还有一座仿照造过去设在圣路易斯市中心的鞭挞架“皮露泪流”。
马拉尼昂历史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哥梅斯·苏沙家族在1836年建成的一栋豪宅,后来几次易主才变成博物馆。馆藏以19世纪和20世纪初,马拉尼昂当地的瓷器、玻璃、水晶和家具为主。
宗教艺术博物馆隶属圣路易斯主教区管理,拥有18和19世纪的雕刻神像,座落在一栋19世纪,铺满葡萄牙瓷砖的二层楼宇,建筑受巴洛克、洛克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影响。
石喷泉系由荷兰人在17世纪兴建,但现在的葡萄牙殖民风格墙面,则是1832年修葺的。1963年被列为国家级古迹接受保护,有一座旧门保护入口。泉水自里欧斯石雕喷出。该喷泉对圣路易斯市来说,极具历史重要性,因为17世纪初,葡萄牙军队和荷兰人开战前,便是在喷泉前面扎营。荷兰人被赶走前,在1641年对石喷泉的水进行疏导。
希贝龙喷泉是一座殖民时期的珍贵建筑样本,建于1796年,座落在一处宽阔的庭园,由石刻雕饰覆盖,二堵高墙围砌。喷泉正面的宗教图像雕饰,由二边的石柱支撑。泉水从固定在石雕上的五个铜制水龙头流出,流进水槽口的水会流到旧无花果海滩。喷泉下面有着像迷宫似的地下水道网,几百年前为耶稣会教士在该市兴建的教堂之间的连接管道。
这条小巷是为了纪念女黑奴卡达琳娜·荷莎·杰苏斯·飞黑拉而以她的名字命名。卡达琳娜生得非常美丽,将情人送给她的钱都存起来,直到买下自己的自由。恢复自由身后,她开始投资房地产,而且自己也买了女奴。卡达琳娜非常有人缘,在圣路易斯上流社会走动,是当时的一位名媛。 卡达琳娜·蜜娜巷有一座三十五级的石雕阶梯,二旁小酒吧林立,是欣赏黑姬乐曲的好地方。小巷位于大海滩区,近河运站。
比拉尔圣母主教堂在1733年建成启用。当时正值敏纳斯开采黄金的巅峰期,所以教堂展现出在该块土地所挖掘到的财富,使用了珍贵的宝石、银和逾400公斤的黄金来装饰教堂。主祈祷堂的壁画代表四名福音使者、一年四季,以及最后的晚餐。教堂内亦辟设宗教博物馆,展出雕塑品和银器。
法利亚神父小教堂亦称为萝莎柳圣母小教堂,由琼·基·法利亚神父建于18世纪初。因不分白人和黑人,男人和女人,接受所有人的膜拜而为众所知。不过,随着时间过去,不同的团体逐一形成,黑人信徒便和其它人分开。小教堂有一支三角十字架,据学者指出,是代表教宗比欧六世赞成将信众分开的象征。这类型的十字架,在敏纳斯州仅有这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