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摩崖造像是中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南1公里化成山。现存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始凿于隋,多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龛、清代2龛、民国时期5龛。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
南龛摩崖造像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为集中。该石窟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中有许多处摩崖造像,分布在南龛、北龛、东龛、西龛以及水宁寺等几处,其中以南龛的造像规模最 南龛摩崖造像大、最集中,也最为完整。
南龛摩崖造像艺术特点: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
南龛摩崖造像三大区域
大佛洞区: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右边的侧门下来,首先进入南龛大佛洞区。但见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这里是造像最为集中的区域,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在东西宽45米,南北长252米的山崖上,共有造像176龛,2700多躯。造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大龛到小龛,从大身到小身,从造像到龛楣,均雕凿精湛,手法洗练。
山门石区:大佛洞区的左边,是山门石区。这里原有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的老君洞,目前造像、题刻主要有: 和平1、“送子观音”,造像右边注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美术生福洲谨镌”。
云屏石区:与山门石区对面的,是云屏石区。云屏石,因其酷似舟船,故又名“船头石”。从云屏石下来,是南龛摩崖造像的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