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碧云洞在盘县城关,分天地二洞,高处10余米,阔处30余米,长约6、5公里。蜿蜒曲折,“山重水复”。进洞后,水陆二路,忽分忽合,时高时低。洞中有洞、洞上有洞,结构十分奇特。景物皆碧乳凝成,气象万千。铮铮作声的石磐,须眉宛然的大士和罗汉,形象逼真的虎豹狮象,玲珑巧绝的空中楼阁,火焰升腾的丹灶药炉,鳞甲欲动的苍龙,亭亭玉立的宝塔,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青莲倒垂、华盖悬珠、陇岗阡陌等等,令人惊讶叫绝。出洞至峰顶,石笋矗天,古树槎丫,风景宜人。坐石床少憩,远山近水,城......[查看详情]
六枝牂牁 (音Zhang Ke)江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东端的六枝特区境内,面积259平方公里,含羊可江景区、回龙溪景区、洒耳景区三个景区,共112个景点,1995年被批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海拔600至2127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温和气候,自然风光丰富多彩,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是观光、考古、渡假、考察民族风情的理想场所。 ⑴牂牁江景区:主要景点有虎跳石、花雨岩巷、茅口天险、万丈赤壁等。 ⑵回龙溪景区:主要......[查看详情]
盘江铁索桥在关岭、晴隆二县交界的北盘江渡口。两峰夹峙,一水中绝,断崖千尺,壁立如削。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处。东西两岸相距约80米,水流急湍。明崇祯四年(1631年)贵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议建铁索桥,冶大铁链数十条贯于两岸岩石间。其上横铺木板两重,厚约27厘米,阔约3米。两边架设高约3米的网状链条护栏,桥头附有方便行旅休憩、避雨的楼堞设施。据徐霞客现场观察,该桥“望之缥缈,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百群,皆负重而趋”。清代曾多次修建,在河岸叠以大木,镇以巨石......[查看详情]
六枝特区桃花公园,湖水平静,小猴山威武雄健。落别景区有观音洞、穿山洞(音)江、铜钱洞、矿泉、瀑布群、面积270多亩的天然湖。月宫溶洞有10多个洞宫,景观奇妙。风景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奘可是古夜郎文化摇篮且深藏着都邑的奥秘。保存的古文化遗迹较多,有桃花洞、南极洞、肖家洞、河口洞等古人类遗址;有老王山月亮洞内古墓;有王子坟、木城等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有埋葬1800多年的“古老现代人”;有茅口街汉砖之迷、大王坟之疑;有古驿站道--西陵晚渡;有汉代所建古桥--......[查看详情]
水西公园位于黔西县城东郊狮子山麓,明正德初在此建观音阁,寺内有大钟,清代重建,民国初改建,公园内有清吴嵩梁诗碑,立于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十二日,碑长82厘米,宽74厘米。黔西县中坪区革河、重新区渭河的18公里河段,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即大鲵),该河段被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玲珑洞在城西北郊,原名神仙洞。洞畔杂树丛生,藤萝缠绕,洞前绿水荡回,波光荡漾,河形“太极图”,名“回龙水”,洞、水相映,秀丽美奇。
黔西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时代约从距今20万年到4万年。 洞穴堆积厚达9米,分为上、下两部分。已经发现石制品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多种。石器的原料、制作与类型组合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20多个种类,其中尤以剑齿象、犀牛等的数量为多,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研究早期人类在西南地区发展历史提供了非常......[查看详情]
九间楼位于盘县城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路过盘县时的总指挥部驻地,也是著名的“盘县会议”会址。因上下各九间,俗称“九间楼”,九间楼于1982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毕节大屯土司庄园位于毕节市区东北约80千米处,是一座彝族土司庄园,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该庄园座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前面缓坡低平,渐次升高,四周有高约2米的砖砌围墙,沿围墙设有6座8至12米高的土筑碉堡。庄园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保存较完整。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乡。庄园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一1850年),相传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余达父扩建始成今状。它依山势而建,面临缓坡......[查看详情]
野钟自然保护区位于水城县野钟乡的北盘江地段,总面积13.62平方公里,距市中心区81公里,属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生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及二级保护动物弥猴、小灵猫、斑羚、林麝等珍稀动物13种。 野钟自然保护区交通 在市内汽车站乘坐到野钟的车,到了野钟后转三轮摩托车可到。
著名的彝族古迹。在大方县城西南20公里的白布河右岸。这一带地势陡峻,多岣崖绝壁。羊肠一径,如登悬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贵州宜慰使安万铨捐银300两,横山凿栈道一条,次年竣工,全长2083米,宽6.7米。由是行旅称便,咸祝修路人长寿,因名千岁衢。易非《千岁衢碑记》镌于道旁岩壁上。碑文正书14行,每行27字。背面有彝文6行,至今字迹清晰。彝文部分已收入《翼文丛刊》甲编。序言特别指出,这是“保文最古的文献,希望有人注意,另拓佳本,以供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