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道教庙宇。在安徽省蒙城县城东关。宋元丰元年 (1078),知县王竟创建于涡河北岸漆园城,后被黄河水淹没,明代万历九年(1581),蒙城知县吴一鸾于今址重建,时有逍遥堂、梦蝶楼、大门、二门、鱼池桥、观鱼台、道舍等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崇祯五年(1632),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花亭并辟池为濠上观鱼园。后历遭兵劫,遂渐颓毁,所存无几。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漆园故址,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至明朝天顺年间被洪水淹没。《庄子祠......[查看详情]
蒙城万佛塔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城中心,是蒙城县的标志性建筑。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了十年左右。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6米。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它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我国南北方......[查看详情]
位于亳州市谯陵北路东侧,涡河北岸,是商汤王的衣冠冢,又称汤王墓。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王墓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著的《皇览》:“涡北凤头村,有成汤故垒”。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据《亳州志》记载:“汤陵西有桑林,是成汤王祈雨处”,东北有桐宫,是伊尹囚禁太甲之处,今具无存。民国25年(1936)辟为 “汤陵公园”,园内广植花木,松柏常青,亭榭翼然,曲径通幽。 现存汤陵为一高大圆形土丘,高6米......[查看详情]
辉山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32公里的辉山之巅。始称辉山烈士公墓,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三百余名烈士而建。公墓于一九四五年秋季动工,历时四个半月,12月份落成,整个工程由11旅32团宣教股长丁永年同志负责筹建。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辉山烈士公墓被敌军严重破坏,断碑伤额,丢弃满地。次年,我军收复涡北,当地乡政府曾对公墓进行了初步整修。纪念塔改用水泥结构,新建方门以代牌坊。现在辉山烈士陵园正以峥嵘新貌呈现在辉山峰巅,供世人瞻仰。每逢清明......[查看详情]
道教庙宇。在安徽省蒙城县城内文庙东侧。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 (1341—1368),明清两代屡有修葺。自前而后,依次建有山门、依楼廊、正殿、阁楼等;山门面宽三间,中为过道,东为土地祠,西为坛福祠,正殿三间,内奉城隍塑像,像高近米。 位于今新城路中段路北,文庙东侧约50米处。该庙砖木结构,前开三门,东西两门为土地祠、增福祠。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泥塑金面城隍像,高约4米,十分威严;面前另有一木雕像,衣冠楚楚,端坐于太师椅上,按其膝部能忽地立起,栩栩如生,每年群众在......[查看详情]
位于蒙城县双锁山下,红城周围。1983年有小涧区委、区公所修建,用以纪念当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 经探察,双锁山下有多座汉墓连片成群,曾出土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及秦汉时代的文物,其中以七件战国铜鼎最为珍贵(现存于文管所)。双锁山北一座汉墓经发掘,出土铜镜、铜钱等多种文物。墓室分前厅和四室,墓门为石门,门上有兽头卸环及凤鸟的雕刻,图案依然清晰生动,石门仍开关自如。
蒙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末,刘金定在双锁山立寨树旗护乡,立此旗杆座。旗杆座为石质,色青、坚而圆,直径1.1米,厚0.24米。石座正中有圆形旗杆洞眼,直径0.14米。旗杆石座,世代相传,妥善保护,是人们怀念刘金定的重要实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反匪盗、反侵略、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
位于蒙城县芡河南岸。 孟表,字武达,济北蛇邱人。北魏时任南兖州知州,又晋封为谯县侯,在镇守涡阳(今蒙城)时,齐国派兵前来围攻60余天,虽城中粮尽,但孟表仍率兵民死守,后北魏派镇南将军王肃领兵来救,城围始解。魏孝文帝嘉孟表守城有功,封他为汶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