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位于利辛县刘家集,陵园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碑祭后边南北五排,每排东西5座,共计25座烈士墓葬。1948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区十一团(曾用龙山部队代号),分析敌情后,按照六分区电令北返,打击敌新编七十四师,配合华野大军即将开始的豫东战役。途中暂住刘家集镇刘染、戴庄、张庄、徐庄一带。国民党新编七十四师驻望疃董集踞点1200余人,向我驻地搜索进犯。苏区十一团团首长观察敌情后,立即命令部队从三面阻击敌人。经过一白天的激战,终以取得胜利。 为纪......[查看详情]
位于利辛县望疃镇胡桥庄西南,横跨芡河之上,全长14米,桥梁为5孔,桥面宽4米,砖石结构。桥面用长方条石铺成,桥礅呈梭状形,底部用圆柱状基石铺垫,上部用青灰砖砌成,整个建筑古朴庄重。明嘉靖时重修,清康熙、雍正年间屡有修葺,现有《重修胡家桥碑记》供考。
观稼台,亳州有两座,东观稼台和西观稼台。东观稼台位于市区东台路中段路北,西观稼台位于市区仙源路中段路北。观稼台是曹操当年在家乡推行屯田制时所建遗迹。他曾在观稼台上亲自督耕观种。现东西观稼台均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稼台,地处平旷之中,面向广阔农田,凭台观看阡陌交织,河川水流,尽收眼底。宋以前两台上均建有寺庙,明成化元年(1465),东观稼台原寺遗址上建大燕寺。明成化7年(1472),又将西观稼台上的普安寺改建为崇兴寺。可惜今寺庙早废,东观稼台独有台阜巍......[查看详情]
位于利辛县马店乡沈营村。遗址为中间略高、四周低缓的坡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集有鸭嘴形、扁凿形(表面有凹槽)、圆锥形鼎足。器形有夹砂红陶蓝纹罐形鼎,腹饰宽凹蓝纹的夹砂厚壁缸等。时代稍晚的陶片,其纹饰有大方格纹、方格填线纹、小方格纹、蓝纹和绳纹等。陶色以红陶为主,黑陶较少。距地表10厘米以下,有大量红烧土,可能是陶窑或房屋遗迹。从采集标本分析,禅阳寺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二期,其早期属大汶口文化,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在遗址中曾采集到铜箭镞、蚁鼻钱、楚......[查看详情]
义门镇位于涡阳县西北部,西邻谯城区的城父镇,S307省道、涡河穿镇而过。古为皖北重镇,是县西、亳东、永城南、阜阳北方圆百十里工农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今以土特产——贡菜苔干为龙头带动农、工、商、运、建、服各业蓬勃发展而著称于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药材产区”。据《颍州志》载:“义门唐时为真源县”,唐天宝10年(751),安禄山血洗真源县,县衙仅剩一仪门,因此改真源为“仪门”,涡阳建县时,将“仪”改为“义”。 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名胜众多,四周城墙......[查看详情]
位于涡阳县新兴镇,占地3000平方米,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9年9月初,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新兴集,开创了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晚苏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6月又与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二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941年新四军组建后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四师,同年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四师在新兴集期间,司令部直属机关有政治部、锄奸部、民运部、参谋部、军法处、副官处、供给处、拂晓剧团......[查看详情]
明王台,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大有街花井崖北侧,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即位的宫殿遗址。当时兴建的宫殿早废,仅存180多平方米的台基,被人们称为“明王台”。198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市董家街,与亳州一中为邻。亳州教堂为歌德式建筑,保存较完整,现为亳州“三自爱国委员会”所在地,也对教徒和游人开放。 清光绪23年(1897),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白某来亳州传教,并在涡河北岸建立了教堂。白某回国后,宣统2年(1910),美国人包治丕、包万德、包爱德等人自山东来亳,接替白在亳州从事的传教事务。民国时期,牧师为美籍人邵士德。
位于亳州市双寺街。据寺碑记载,该寺曾于明万历年间重修,则始建年代当在明万历以前。相传系从北京来亳经商的穆斯林集资兴建,故名北京寺。历经沧桑,保存较完整,有大殿、南北讲堂、腰厅、大门等建筑,并设有女寺。1982 年修复开放,现有阿訇2 人。亳州市伊斯兰教协会设此。 与北京寺同时兴建的还有一座城里清真寺,因与北京寺相邻,一北一南,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南京寺。两座清真寺规格型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