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仁达摩崖造像位于察雅县旺布乡境内丹玛山崖。当地群众依据造像而称之为仁达大日如来殿。造像利用丹玛山峭壁岩石依山雕凿而成。分为主供佛大日如来佛,陪衬佛八大随弟子和两个女飞天神,附加佛护贝龙王,以及殿堂上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刻像等。造像下面有吐蕃时期凿刻的藏文铭刻和数十个汉字。在造像右边刻有藏文的《普贤行愿品》经文。
生钦朗扎神山位于江达县岗托乡境内,距县城100公里,是康区二十五座佛教神山之一。神山规模较大,骑马转一圈需一天的时间。 山上景点众多,其中较有特色的有:猴子摘帽、莲花生大师石像、莲花生降妖洞、莲花生修行洞、噶玛巴修行洞、生钦朗扎山寺等。诸多修行洞中以莲花生修行洞最为著名,其中奇形怪状的石头仿佛自然形成的佛像。康区很多宁玛派、噶举派的高僧曾在此神山上修行过,所以虔诚的教众都极为推崇生钦朗扎山,并以朝拜该山为一生幸事。
同卡寺全称为学呢八宿嘎登桑珠林寺,俗称同卡寺。它位于八宿营县同卡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250公里,通公路。该寺是由洛巴·江村生格于公元1473年创建的,为功德林拉让(西藏政府摄政之一)所属的一座寺庙。同卡寺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藏汉文化交流等方面曾做出突出的贡献。 尤其是自该第七世达刹活佛罗桑巴登江村任雍和宫的堪布以来,与内地的宗教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该寺至今珍藏着大量的佛像、剌绣、缂丝、绸缎、锦缎等品种。明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铸造的双龙戏珠的钹以及万岁......[查看详情]
伊日温泉是昌都众多温泉中知名度最高的,温泉位于类乌齐县,四面环山,山脚绿草茵茵,山上则是茂密的森林,整个温泉分布在长约100米的狭长地段。 温泉水温在20至40摄氏度之间,由于温泉对于很多疾病都有极为明显的疗效,故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到这里来沐浴和治疗的各地患者几乎从未间断过。
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四级台地上。该寺建立于明朝年间,是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以后,他的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的。。按格鲁教派规定,昌都寺可拥有僧人二千五百人。宗喀巴一三七三年入藏途经昌都时曾预言,将来在此地定能兴寺弘佛。后来到公元一四三七年(明英宗正统二年)宗喀巴的弟子喜饶桑布在这昂曲和杂曲两水间雄鹰落地式的岩岛上倡建寺庙,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该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派寺院里算是最大的。它下分五个扎仓:林......[查看详情]
孜珠寺位于西肝县觉恩乡境内的孜珠山上,离县城约37公里。据说孜珠当地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孜珠寺是苯教著名高僧于十四世纪中期再度兴建和恢复的。 “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由于历史的原因,苯教这个曾经一度掌握过西藏政教大权的原始宗教,后来不得不让位于佛教,而到边远偏僻的地方隐藏起来,以保存自己的势力。孜珠寺便是康区一带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孜珠寺的苯教禅院可系统地讲述苯教经典、传授包括神......[查看详情]
朱角山位于昌都县城俄洛乡境内国道317线上,距县城约40公里。朱角山一带,崇山峻岭、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植被极为丰富。 国外老家在朱角山的半山腰上,发现了成片的唐代古柏树,据测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可谓世界柏树林中的寿星。这对于研究古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其它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朱角山对面,有一个称为作揖卡的坝子,坝中有昌都强巴林寺第四大活佛加拉的夏季避暑圣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昌都附近最理想的耍坝子的地方。在坝子北面的......[查看详情]
在三江流域的广袤大地上,由于地热资源异常丰富,涌现出具有各种疗效,康复作用的温泉,包括类乌齐伊日温泉、昌都县若巴乡的王美卡温泉、江达曲尼多温泉。 曲孜卡温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达美拥是梅里雪山的第三个女儿,玩耍到曲孜卡时,正值人间瘟疫成灾,看到百姓苦难,她心中十分不忍,流下了眼泪,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使百姓从苦难中解脱,从此热泪汩汩,就此形成了曲孜卡温泉,治疗千方百姓的疾苦。从此达美拥也成为当地百姓崇拜的神山。
盐井属芒康县,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海拨3000米左右,紧依澜沧江,乡所在两侧都是4000多米的高山。 江两岸卤水丰富,呈自然泉涌状而出。人们在各泉眼处垒石固水,形成一处井盐,然后背取卤水至江边低平处,同样地围成田,让日光蒸晒,水尽后便是粗盐,再将粗盐背回各家平坦的屋项进一步晾晒打理就可等候盐商的收购了。
八嘎学岩画位于八宿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巴冬村牧场上。这里山势高大,坡大路陡,交通极为不便,骑马快行约需一天。整个岩画是在一块巨大岩石上雕凿的。 岩画内容既有单个的图文字母,也有组合的图案,如张弓射箭、骑马的人、骑牛的人、奔跑的人等,它既反映了人类早期狩猎的原始生活,也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同时,佛教的思想也反映在绘画上。这处岩画是昌都地区至今发下的唯一一处早期岩画群,它为研究八宿一带早期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