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天成观位于喀喇吣左翼,这里是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始建于1667年,主体建筑占地有1700平方米。 整个道观金碧辉煌,为飞檐琉璃顶,而且布局十分合理、庄严肃穆,最大的特点是各个主要的殿宇各成套院,自为一家,互不干扰。观内只见青砖铺地、古树参天、蔚为壮观。这里的钟磬之声,令人悠然忘俗。
俗称小西寺,位于延寿寺西南山坡峭壁之上。原是一组玲珑俏美的辽代寺院,始建于辽寿昌五年(公元1093年),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7年)僧人性悟、性喜募化建盖数十年,之后性喜之徒海登又对其进行了维修。1993年凤凰山管理局成立伊始,按清式建筑对其复原,使之再现昔日风貌。 天庆寺主要建筑有观音殿、东西配房、山门、围墙及唱和诗碑。主体建筑观音殿,建筑面积40平方米,硬山式。殿内供奉着1993年依旧貌恢复的汉白玉观音立像。殿前立有唱和诗碑,上刻辽寿昌五年......[查看详情]
万祥寺位于凌源市宋杖子乡,清代的乾隆四年(1739年)建造了这座庙宇。庙宇的特点是具有藏式风格,让游人体会一种浓郁的藏族气息,好似到了西藏。这就是高宗弘历所赐名的《万祥寺》。相传,万祥寺是清代康熙皇帝的临幸民女所生之子乌功禄为其二儿子所建。 据《凌源县志》所记:该庙于乾隆四年建成,。乾隆八年,高宗诣盛京(今沈阳市)取道热河,曾驻跸此地,赐名《万祥寺》,有宝座一位,喇嘛百余人,。该寺院建在百余亩方圆的山坡上,依山就势,面南座北,如阶梯式五进院落,......[查看详情]
在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的古代长城遗迹。经考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 战国时期,朝阳地区属于燕国的领地。当时,居住在东北的东胡族经常侵扰燕国,双方交战频繁。燕昭王时(公元前311年-前279年),为了防止被打退至漠北的东胡族卷土重来,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又筑起“自渔阳至襄平的”的防御工事-燕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又将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形成......[查看详情]
战国长城位于建平北部烧锅营子办事处化匠沟村张家湾至蛤蟆沟脑处,长约七公里,为建平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长城,主要为战国燕文化时期遗存,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约2000多年。1979年9月5日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址依山势为东西走向,这一带山冈纵横,沟谷交错,地势极其险要。城墙筑造方法为石筑、土筑和“天然屏障”三种。石墙基宽2-3米,存高1-2米。土筑城墙因年代久远、水土流失现冲刷已尽,但仍隐约可见黑土带。 除长......[查看详情]
大城子塔座落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院内,该塔建筑雄伟,独具一格。据考证,这里曾是金代精严禅寺的旧址,该寺第一代住持僧园盖死后葬此,始建精严寺塔。 大城子塔砖筑八角九级密檐式,空心起券门,各檐均砖雕斗拱,上部收度小,基座石砌,是后世增补的加固工程。第一级塔身高7米,第二级塔身高约4米。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面都设有类似佛龛的门,另四面雕立佛两尊,檐下有砖雕斗拱,三级以上除砖雕斗拱外,无其他装饰,这种形式与一般辽金砖塔不同,在东北地区甚为少见。......[查看详情]
凌原天盛号石拱桥位于凌源县南部天盛号村东北。是辽宁省目前发现最早的石拱桥。 该桥建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年(1170年),是民间自建桥。桥为半圆单孔撞券式拱桥,全部用石头砌筑,桥身通长5米,总宽4.7米,桥拱净跨4米,矢高2米。石拱券采用纵联式砌筑方法,桥身纵向拱石排列有序,横向前后相错,拱石空隙间用石楔加以固定,使整个拱桥成为一体。在券的两侧,各有券脸石一道。由七块石头砌成,每块上雕有珠圈,内有莲花,图饰间的距离相等。在券脸石拱背上,平铺伏石一层,其......[查看详情]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地理》杂志创刊110周年庆祝大会上,手持封面印有尾羽鸟复原图的最新一期《国家地理》杂志,称赞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和尾羽鸟是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这一自然奇迹是由中国科学家在中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境内发现的。重要的发现起始于1996年8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在该地获得了一块奇妙的小型“恐龙”化石,“恐龙”长有很短的原始羽毛,具有似恐龙又似鸟类的特点,季强将其命名为中华龙鸟,并认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型动物。顿时,轰动了新闻界,轰......[查看详情]
鸽子洞遗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的西汤山南侧,两级50余米高的悬崖陡壁位于大凌河边。鸽子洞是处于第二级悬壁上的天然洞穴。因成群的鸽子居洞中而得名。该洞穴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3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对鸽子洞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一批石制品、动物化石,发现了用火痕迹。 洞穴由奥陶纪石灰岩和诛罗纪紫红色砂页岩组成,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使这一带石灰岩生成袋形和垂直竖井式洞穴。洞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溶洞。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上、中......[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