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市区东40里处,承德县仑子乡三榆树村有一石崖,高约200米,海拔720米。石崖上部有一岩洞,“石窦嵌空,横贯山腹”,晓日初升,光射石罅,隔山可见朝阳(府志)。朝阳洞由此得名。洞处山腰,有上下二洞,上洞称“一洞”,下洞称“二洞”。
位于避暑山庄芝径云堤北端,湖中之岛,因形似如意而得名。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为宫殿区。面积3.5万平方米,是山庄最大洲岛和主要景点之一,康熙、乾隆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在此。既有殿堂,又有寺庙;既有北方四合院,又有南方小巧园林,布局精巧灵活。主要建筑有无暑清凉(门殿)、观莲所、金莲映日、水芳岩寿(后改名乐寿堂)、延薰山馆、一片云、沧浪屿等。
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面。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增题“四知书屋”。四知取自《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之意。此殿为清帝在大典前后更衣小憩之所。庭院四周构有半封闭回廊,将有限的空间隔成几部分,各部分独自成景,又彼此衬托,加强了庭院的空间层次效果。据载,清帝在此召见了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呼图克图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班禅六世,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
位于山庄平原区东北部。园中立有石碣,上刻有“万树园”,为乾隆所书。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万树园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平坦开阔。地上绿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鸡野兔出没。苍松、巨柏、古榆、老柳散置其间,遮天蔽日。南部有乾隆手书《绿毯八韵》诗碑一座。园内不施土木,设蒙古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在这里会见、宴请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政教首领,并多次会见、赐宴东南亚及欧洲许多国家的使节。
在避暑山庄东宫的最北部。是宫殿区与湖区的重要通道。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初建山庄时,这里只是湖区界墙上的出水闸。山庄扩建,在下湖与银湖间架石为桥,桥上建筑了一座亭榭。康熙亲笔题额为“水心榭”,此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八景。 榭在水中,东为青翠荷叶接天碧,映日荷花点点红,西为银淘万叠,波光粼粼,楼台倒影,恰似空中楼阁,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
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清圣宪太后(乾隆母)到山庄避暑,常住在榛子峪的“松鹤清樾”。乾隆十四年(1749年),仿效正宫形制在东侧兴建了松鹤斋,供太后居住,其寓意为“松鹤延年” ,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景。这一组建筑包括门殿、松鹤斋(后改名含辉堂)、绥成殿(后改名继德堂)、十七间房、乐寿堂(后改名悦性居)、畅远楼等。绥成殿供皇太子嘉庆读书居住之所,道光十二年(1832年)将道光以前清代各帝王画像供奉于此。乐寿堂是圣宪皇太后的寝宫。......[查看详情]
在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清代开设《四库全书》馆后营建的北方四阁之一。 阁东有碑亭一座,立《文津阁碑记》一通。文津阁建筑手法科学,外观两层重檐,内部三层结构,中间夹层能防止阳光直射。所谓《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精巧设计。上悬乾隆帝御书“文津阁”匾额。阁前有平台,台下池水,池水南为假山叠石,叠石设计奇特,暗隐缝隙,折射入池水中,形成倒映的弯月,成为山庄一绝.
又称前寺,位于承德市街东的武烈河东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诸蒙古王公为庆贺康熙帝60寿辰,上书“奏请”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建一寺院作庆寿盛会之所。康熙帝欣然“恩准”,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废,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间仅存的庙宇。溥通普,普遍、广大意,有皇帝深仁厚爱普及天下之意。溥仁寺建筑形制为汉族庙宇的“伽蓝七堂”式,四周有护墙环。山门内主轴线上布置主殿三座:天王殿、慈云普阴殿、宝相长新殿。天王殿内供佛像 6尊:弥勒......[查看详情]
位于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南。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帝欣赏三春好景之处。三春是指轩内遍植的秋海棠花,乾隆和嘉庆均曾赋诗咏景。春好轩坐北向南,门殿3楹,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殿额为乾隆御题“花际霞峰”;东西配殿各3间,殿后一亭名曰“巢翠”。庭内古松参天,秋海棠馥芳香,沁人心脾。轩周古树成荫,朱梁碧瓦,景色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