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普佑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庄内。建普佑寺之前,承德己有三座皇家寺庙,驻有大量喇嘛。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清廷於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札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此经院即成为後来的普佑寺。普佑寺由普宁寺住持代管,宗教生活附属於普宁寺。乾隆时期,普佑寺设“四学”,相当於现今的系,开讲显宗经学、密宗经学、历算学和医药学。
坐于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目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现占地面积为六千四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寺内正中文殊阁,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寺,寺内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载:“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日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殿......[查看详情]
市区东40里处,承德县仑子乡三榆树村有一石崖,高约200米,海拔720米。石崖上部有一岩洞,“石窦嵌空,横贯山腹”,晓日初升,光射石罅,隔山可见朝阳(府志)。朝阳洞由此得名。洞处山腰,有上下二洞,上洞称“一洞”,下洞称“二洞”。
位于避暑山庄芝径云堤北端,湖中之岛,因形似如意而得名。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为宫殿区。面积3.5万平方米,是山庄最大洲岛和主要景点之一,康熙、乾隆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在此。既有殿堂,又有寺庙;既有北方四合院,又有南方小巧园林,布局精巧灵活。主要建筑有无暑清凉(门殿)、观莲所、金莲映日、水芳岩寿(后改名乐寿堂)、延薰山馆、一片云、沧浪屿等。
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面。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增题“四知书屋”。四知取自《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之意。此殿为清帝在大典前后更衣小憩之所。庭院四周构有半封闭回廊,将有限的空间隔成几部分,各部分独自成景,又彼此衬托,加强了庭院的空间层次效果。据载,清帝在此召见了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呼图克图一世、二世、三世、四世,班禅六世,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
位于山庄平原区东北部。园中立有石碣,上刻有“万树园”,为乾隆所书。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万树园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平坦开阔。地上绿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鸡野兔出没。苍松、巨柏、古榆、老柳散置其间,遮天蔽日。南部有乾隆手书《绿毯八韵》诗碑一座。园内不施土木,设蒙古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在这里会见、宴请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政教首领,并多次会见、赐宴东南亚及欧洲许多国家的使节。
在避暑山庄东宫的最北部。是宫殿区与湖区的重要通道。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初建山庄时,这里只是湖区界墙上的出水闸。山庄扩建,在下湖与银湖间架石为桥,桥上建筑了一座亭榭。康熙亲笔题额为“水心榭”,此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八景。 榭在水中,东为青翠荷叶接天碧,映日荷花点点红,西为银淘万叠,波光粼粼,楼台倒影,恰似空中楼阁,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
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清圣宪太后(乾隆母)到山庄避暑,常住在榛子峪的“松鹤清樾”。乾隆十四年(1749年),仿效正宫形制在东侧兴建了松鹤斋,供太后居住,其寓意为“松鹤延年” ,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景。这一组建筑包括门殿、松鹤斋(后改名含辉堂)、绥成殿(后改名继德堂)、十七间房、乐寿堂(后改名悦性居)、畅远楼等。绥成殿供皇太子嘉庆读书居住之所,道光十二年(1832年)将道光以前清代各帝王画像供奉于此。乐寿堂是圣宪皇太后的寝宫。......[查看详情]
在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清代开设《四库全书》馆后营建的北方四阁之一。 阁东有碑亭一座,立《文津阁碑记》一通。文津阁建筑手法科学,外观两层重檐,内部三层结构,中间夹层能防止阳光直射。所谓《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精巧设计。上悬乾隆帝御书“文津阁”匾额。阁前有平台,台下池水,池水南为假山叠石,叠石设计奇特,暗隐缝隙,折射入池水中,形成倒映的弯月,成为山庄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