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位于全椒县城西北15公里草庵乡境内,为江淮分水岭向南延伸的余脉,与滁州琅琊山一脉相承。面积3万余亩,皆为低山丘陵,植被类型以天然阔叶林为主,各种树木400余种,有许多珍稀动植物资源。最高峰磨盘山海拔295米,然山势不乏陡峭雄伟。加之山峦起拜、洞壑幽深、林海苍莽、石嶂奇峻、溪水跃崖、甘泉破石、幽草传香、鸟弄笙簧,虽无高山奇绝,却有独特之人文雅境。1992年,被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达90%,植被多为天然阔叶林与人工长绿针叶混交林,各......[查看详情]
在安徽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六镇东北侧。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相传扬州琼花,实产于全椒六镇,名“六丈琼花”(六丈,六镇原名六丈市)。并建有一座巨大的琼花池(宋参知政事、邑人张 AAA《琼花池》诗云:“此花已去不须嗟,亡国亡家总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琼花。”)。隋炀帝移琼花于扬州后土祠后,琼花池边便建此寺,以取天地灵气。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 毛汤桥,塔......[查看详情]
位于来安县城西北约10公里练子山西南山脚。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废兴不已。 乾隆曾赐银十万两扩建孔雀寺,当年寺院规模南至关门湖,北至山腰,南北四里许,设跑马堂,庙宇三重,僧侣数百。后又遭破坏,至民国初仅存五间正殿.厢房十二间,正门三间,老弱僧侣数人。解放初,寺院被毁,仅存民国七年来安知事万琅所立“护林碑”一块,现由县文物部门立于原址:1999年;经宗教管理部门核准,由南京栖霞寺高僧惠清长老投资,移址恢复孔雀寺,现一期工程已经完工。
位于半塔保卫战旧址。半塔古称白塔,历史悠久。据来安县志记载,位于现半塔中学院内,曾建有一座白塔寺,寺内筑有一砖塔,上刻有“赤乌元年”(公元二三八年)字样,后来塔塌倒三层,仅存半个塔,古名半塔地名亦称半塔集。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目前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半塔地区地形险要,山势如环,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活动中心。1940年3月,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在此打响。为纪念这一战役和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查看详情]
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皖东凤阳县城的西北隅。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乡情难舍,曾在他的故乡凤阳(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营建皇宫——中都皇宫,但由于这座皇宫太过奢华,让民间怨声载道,所以被迫停止。 午门是中都皇宫的南门,也是正门,石造基座(须弥座)上有龙凤雕刻。午门西侧保存有一段古城墙,一直通向西南角楼的遗址。西南角楼是明中都皇宫现存最壮观的遗迹。城墙从西南角楼继续延伸向北,经过皇宫西门——西华门,通向已毁的西北角楼,如今已有多处坍塌,但总体保存较好。......[查看详情]
位于滁州十二景之一的“花山簇景”花山山峰之北,距琅琊山风景区约13公里,属石灰岩溶洞。全洞长600米,洞中钟乳石晶莹透明,石笋、石幔布满洞中,有栩栩如生的“仙女卧床”、“猴子观海”等天然景观,步入洞中犹入仙境,因其幽深险奇、洞口陡峭,不便行走,故至今洞中景物保存完好,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洞外景色迷人,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遍山红叶、冬季墨绿相间。皖东地区仅有的最大毛竹园(约230亩)就位于洞外,每年都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尊胜禅院位于安徽来安县大庵山遗址,遗址现存的还有千年银杏树、观音泉等。石碑由当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建造并撰文,记载了该禅院的规模及兴衰过程。石碑高约2米、宽76厘米、厚17厘米,碑头刻有“普门示观”(佛家语)四字,碑身嵌在敦厚的底座上。碑的正面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七月十六日撰文的《尊胜院碑记》,背面刻有《事要附刊》。
琅琊古道长约500米,条石铺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古道两旁树木参天,枝叶茂盛,形成天然棚盖,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游人至此,常常流连忘返。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满目苍翠,贯耳鸟语。走着走着,突然苍山横卧,道尽路断。可是,你继续前行,一转弯便豁然开朗,只见古道依然,一座青石砌成的拱形门楼,镇于两山之间,楼额上刻“峰回路转”四个大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过“峰回路转”门楼,隐约可见一小亭掩映在树色之......[查看详情]
滁州拓展基地,是万普拓展在滁州市琅琊古道设立的分支基地。将“拓展训练”与公务员培训联系起来,针对公务员职业特点进行体验式培训,是一个新鲜的做法。这种培训方式正逐渐受到公务员培训院校的欢迎,成为现行公务员培训内容的补充。 主要由场地、野外及相关室内项目组成。安排个人项目和天梯、求生等合作项目 ,让学员在亲身参与项目过程中体验“挑战自我、熔炼团队、激发潜能”,并在培训师的引导下,增进队员对团队力量的认识,培养学员的归属感及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受沟通、合作、相互......[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