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位于滁州市南9公里处南谯区腰铺镇,京沪高速铁路在其境内设有滁州停靠站。境内的二郎庙,紧邻滁州市琅琊山风景保护区。二郎山内的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水面资源,又有人文景观和极具开发价值的林地山场。
位于安徽定远二龙乡(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的家乡),相传虞姬的头颅就掩埋在此,相传苏轼曾经游历到此凭吊,闻孤坟残阳,微草星花,却不见当年霸王盛气,只独留美人孤魂,十分感怀,写下了:《濠州七绝 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墓系一较大土堆,椭圆形,顶分三半,底部直径约69米,高约29米,墓的北沿于1958年被挖掉一部分,墓上草被称为美人草。墓前有一石碑,碑文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横批为“巾帼千秋”,对联为“......[查看详情]
杨捷将军墓葬及其石刻文物位于天长市谕兴乡草庙山东麓。是天长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清代早期古墓葬。占地25亩,建于康熙乙丑年(1685年)气势辉宏,十分壮观。墓葬群用人工挖土堆积20-30亩左右的高大土丘,墓前有长500米,宽30米的神道实为罕见。墓前石华表、石牌坊、石象生、墓志铭等石刻文物一应俱全,基本保存完好。这批石刻文物构思独特、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形态逼真,实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人姓杨名......[查看详情]
位于全椒县城西北15公里草庵乡境内,为江淮分水岭向南延伸的余脉,与滁州琅琊山一脉相承。面积3万余亩,皆为低山丘陵,植被类型以天然阔叶林为主,各种树木400余种,有许多珍稀动植物资源。最高峰磨盘山海拔295米,然山势不乏陡峭雄伟。加之山峦起拜、洞壑幽深、林海苍莽、石嶂奇峻、溪水跃崖、甘泉破石、幽草传香、鸟弄笙簧,虽无高山奇绝,却有独特之人文雅境。1992年,被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达90%,植被多为天然阔叶林与人工长绿针叶混交林,各......[查看详情]
在安徽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六镇东北侧。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相传扬州琼花,实产于全椒六镇,名“六丈琼花”(六丈,六镇原名六丈市)。并建有一座巨大的琼花池(宋参知政事、邑人张 AAA《琼花池》诗云:“此花已去不须嗟,亡国亡家总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琼花。”)。隋炀帝移琼花于扬州后土祠后,琼花池边便建此寺,以取天地灵气。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 毛汤桥,塔......[查看详情]
位于来安县城西北约10公里练子山西南山脚。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废兴不已。 乾隆曾赐银十万两扩建孔雀寺,当年寺院规模南至关门湖,北至山腰,南北四里许,设跑马堂,庙宇三重,僧侣数百。后又遭破坏,至民国初仅存五间正殿.厢房十二间,正门三间,老弱僧侣数人。解放初,寺院被毁,仅存民国七年来安知事万琅所立“护林碑”一块,现由县文物部门立于原址:1999年;经宗教管理部门核准,由南京栖霞寺高僧惠清长老投资,移址恢复孔雀寺,现一期工程已经完工。
位于半塔保卫战旧址。半塔古称白塔,历史悠久。据来安县志记载,位于现半塔中学院内,曾建有一座白塔寺,寺内筑有一砖塔,上刻有“赤乌元年”(公元二三八年)字样,后来塔塌倒三层,仅存半个塔,古名半塔地名亦称半塔集。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目前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半塔地区地形险要,山势如环,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活动中心。1940年3月,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在此打响。为纪念这一战役和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查看详情]
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皖东凤阳县城的西北隅。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乡情难舍,曾在他的故乡凤阳(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营建皇宫——中都皇宫,但由于这座皇宫太过奢华,让民间怨声载道,所以被迫停止。 午门是中都皇宫的南门,也是正门,石造基座(须弥座)上有龙凤雕刻。午门西侧保存有一段古城墙,一直通向西南角楼的遗址。西南角楼是明中都皇宫现存最壮观的遗迹。城墙从西南角楼继续延伸向北,经过皇宫西门——西华门,通向已毁的西北角楼,如今已有多处坍塌,但总体保存较好。......[查看详情]
位于滁州十二景之一的“花山簇景”花山山峰之北,距琅琊山风景区约13公里,属石灰岩溶洞。全洞长600米,洞中钟乳石晶莹透明,石笋、石幔布满洞中,有栩栩如生的“仙女卧床”、“猴子观海”等天然景观,步入洞中犹入仙境,因其幽深险奇、洞口陡峭,不便行走,故至今洞中景物保存完好,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洞外景色迷人,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遍山红叶、冬季墨绿相间。皖东地区仅有的最大毛竹园(约230亩)就位于洞外,每年都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酿泉秋月又称让泉,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州王赐魁立碑泉侧。泉水清澈寒例,甘醇可口,四季不竭。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