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与玛丽亚广场一街之隔,建于1488年,是晚期哥德式教堂。教堂高109 米,宽 40 米。教堂顶上有南、北两座塔,它们是慕尼黑市的象征。 橘红的屋顶和两座有绿色圆顶的高塔,是其最特别之处,壮硕的外型、鲜明的色泽、高99和100公尺的双塔,是此教堂吸引人们目光的所在。法律规定,任何新建筑不得遮挡射向它的目光视线。 由此可见,这是一座慕尼黑人最为自豪的古典文化遗产。乘电梯登上南塔,可眺望南面的阿尔卑斯山脉群峰和慕尼黑市区,景致极壮观。
布吕尔平台建于16世纪中叶,是当时的要塞设施在海因里希·布吕尔伯爵(graf heinrich brühl)时期筑成的、但现已不复存在的建筑物有布吕尔宫殿(brühlsche palais)、belvedere和游乐花园(lustgarten)等。布吕尔平台自1814年起对公众开放。至20世纪初,这里加建了富丽堂皇的等级代表会堂(st ndehaus)、君王次子宫(sekundogenitur)、高等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和阿尔贝廷殿(......[查看详情]
塞姆帕尔歌剧院是戈特弗里德·塞姆帕尔(gottfried semper)设计的第二家歌剧院。塞姆帕尔于1870年在瑞士完成了歌剧院的设计图纸,他的儿子曼弗雷德(manfred)于1871—1878年负责建造了这座造型复杂的文艺复兴盛期风格的建筑物。 1945年2月的大轰炸将歌剧院的主体部分炸毁,只残余下立面的一部分。复建后,歌剧院于1985年重新开放。金碧辉煌的剧院门厅、阶梯前厅和观众厅动人心魄。
十字教堂建成于1764到1792年间。正处在晚期巴洛克建筑流派和早期古典主义建筑流派的交锋时期。1945年,教堂的内部惨遭毁灭性破坏。 只有著名的带五口小钟的大排钟和圣坛画像劫后余生;原先宽敞的三堂大厅内设三千五百个座位,重建时内部结构被简化,座位数也减至一千九百。这里可以参观到十字唱诗班座位,还可攀登教堂钟楼。
按照强奥古斯特的设想规划而成的国王大道宽敞气派。大道位于皇宫广场和阿尔贝特广场(albertplatz)之间,是新城对称格局的第二条重要中轴线。 大道两边可见从古代遗留至今的巴洛克建筑物。新修复的国王大道繁华开阔,具有名副其实的“帝王气派”。购物长廊、名贵商店、餐厅和小餐馆林立于大道左右,吸引了无数行人游客,给大道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座宫殿曾是萨克森韦廷(wettin)家族的府邸,经历了从十五世纪至二十世纪漫长的建筑历程。十七世纪它曾被扩建成重要的、方形中庭四翼结构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设施。 1945年宫殿遭到严重毁坏(目前重建工程仍在进行之中)。朝向宫殿广场(schlossplatz)的格奥尔根大门(georgentor)的螺旋拭楣饰上雕刻着“大胡子格奥尔格”骑士站立像(reiterstandbild georgs des b?rtigen)。从宫殿钟楼(schloss......[查看详情]
罗马广场是法兰克福现代化市容中,唯一仍保留着中古街道面貌的广场。广场旁边的建筑物有旧市政厅(rathaus),其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具特色。 另有帝国大教堂(kaiserdom),罗马厅(romer),还有圣尼古拉旧教堂等。帝国大教堂建于1239年,有着哥特式的华美外表。它不仅是法兰克福的精神中心,还曾是德国国王的加冕之地。 在1562年——1797年间,共有10位皇帝在此举行了加冕典礼。
尼古拉教堂实为幸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之灾的新教教堂。1290年作为宫廷礼拜堂建成。 老尼古拉教堂建于1260年的罗马人广场。是后期歌德式的建筑。这座红白色相间的教堂是早期用于宫廷的礼拜堂,之后成为城市议员的弥撒和祷告堂。在教堂的楼顶上可以看到罗马贝格广场的游行表演。
法兰克福大教堂是一座哥德式建筑。由罗马广场东侧穿过半木造市民住宅,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大教堂,是13至15世纪的哥德式建物,又称为“皇帝大教堂”(aiserdom),因为是德国皇帝加冕的教堂。 从14世纪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虽几经战火,仍能幸免于难。在1562-1792年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加冕典礼即在此举行,在教堂的宝库内陈列有大主教们在加冕典礼时所穿的华丽衣袍。 尖塔开放给一般大众,可登高俯瞰街景﹐不过要付门票钱。
这是在德国最杰出的电影博物馆。 博物馆的二楼以收藏和演示旧电影为主,楼下的展馆是着重以物品编年史的手法向游客展出电影的发展历程,包括有埃米尔.雷诺1882年的“实用镜”(praxinoscope);发明家爱迪生1889年发明的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卢米埃兄弟1895年发明的“电影机”( cinematographe)的复制品等,同时还会有生动的展示会向游客展示现代电影如何制作电影特效,如电影侏罗纪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