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10年前,当你走进万家寨,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满目荒凉。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和水流下切作用使这里形成陡峭的峡谷,由于长期自然风化和人为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昔日的万家寨形成了沟壑纵横、岩石裸露的恶劣自然环境。春季沙尘暴恣肆,黄沙遮天蔽日。即使是七八月份的雨季,也只能看到几棵稀疏的绿草。从1993年开始,随着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中要开挖大量的土石方,往往会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然而,当工程......[查看详情]
在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到处可以听到“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这首美妙动听的鄂尔多斯民歌。王爱召又名伊克召(大庙),据史料记载,王爱召是一座规模宏大;极为壮观的庙宇,庙占地面积50亩,寺庙共有建筑物约259间,四周建有282间喇嘛住房,建筑结构取藏汉两种传统样式之精华,由于王爱召建筑宏伟,民间历来有“东藏”之称。 为之叹惜的是1941年日军侵入王爱召,珍宝被洗劫一空,放火焚烧了王爱召。致使辉宏壮观的王爱召变成废墟。现仅有王爱召遗址“卧......[查看详情]
无定河发端于陕西省白宇山,途经毛乌素沙漠南缘,最后注入黄河,是鄂尔多斯市境内一条最大的内陆河。 无定河是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 无定河也曾有过金戈铁马般的悲壮历史。由于它与西夏相邻,也就成为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其悲壮于历代诗歌中都有反映。唐朝诗......[查看详情]
乌仁都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同时也是享有世界盛誉“纤维钻石”阿尔巴斯山羊绒的产地。 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全身皮毛纯白,体质结实,背腰平直,体躯深而长、臀斜、四肢端正有力,蹄质结实。面凹而清秀,眼大明亮有神,两耳下垂。有发达的额毛和髯,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粗大,母羊角细小,两角向上向后,角尖向外伸展,呈偏螺旋状倒八字形。尾短、向上坚立。被毛分内外两层,外层由光泽良好的粗长毛组成,内层由柔软而纤细的绒毛组成。 阿尔巴斯型绒山羊生性活泼、好斗,......[查看详情]
“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自然保护区”,1997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中部荒漠区一个古老的植物地理区域,生长着第三纪(距今1000万-3000万年)植物四合木、半日花、沙冬青、绵刺、蒙古扁桃、草包菊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群系,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性。
天下第一松(油松王)挺拔于准格尔域西,独雄耸于瘠土僻壤之上,其枝曲嵌盘屈,突怒偃蹇,争为奇状;抉疏垂荫,四季皆然。若是风起,声壮如涛,声闻数里。据中国林科院测定,树龄910多年,高25米,为中国油松之最,遂称王。 大松形同伞盖,撑举于丘陵沟壑间,树干或直,或曲,或蜷,或伏,或弯,或侧,千姿百态,殆不可述,一树翠叶,铿锵之声铮铮若铁,从东西南北四面观看,移步换形,叹为观止。 清末民初,有人欲取其木,木未取,枝先落,残取木人于地下,乡民大骇,传......[查看详情]
位于达拉特旗昭君坟乡的黄河南岸,与包头市隔河相望,交通便利,是包头方面到达恩格贝的必经之路。主要景观有天然形成高约40米的坟林、黄河塞外风情、水上游乐、民族风情、京津古渡口、秦直道遗址、落雁崖等。建有同时容纳250人就餐的蒙古包式餐厅,饮食方面有蒙古族特色的手扒肉、黄河水产品,住宿配备十二顶蒙古包、十四间客房、床位数50张,活动项目有水上游乐、垂钓、黄河漂流、民族风情、爱国主义教育、篝火晚会。 旅游站建于一九九四年,总投资一百八十万元,是鄂尔多斯......[查看详情]
准格尔召为大型黄衣喇嘛教寺庙,又名“秘宝寺”,清政府赐名为宝堂寺。召庙群建于明天启三年,历经清代、民国历次修扩建,淅集僧侣。 鼎盛时,寺内住有喇嘛2000余人,僧舍相连,庙地2000余亩,建有经堂、白塔、红塔等宗教设施30余处,均为汉藏式建筑风格。建筑设计精巧,木刻、砖雕、绘画、壁毯,做工考究,细致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建筑气象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金硫碧瓦。建筑布局严谨、风格迥异的堂殿鳞比,疏密有致,充分显示了宗教的神秘氛围,为鄂尔多斯最大......[查看详情]
“草原上的敦煌”——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俗称“百眼窑”,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距乌兰镇有130公里,距乌海市50公里。在茫茫大漠草原上,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红砂岩石小山。该山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0余米,在险峻的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据初步研究,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现存近千......[查看详情]
在鄂托克旗境内的“百眼井”是一个千古之谜。百眼井,蒙语称“敖楞瑙亥音其日嘎”,用汉语讲就是“众狗之井”。在一望无际的大平梁上,有一东北向西南沿伸的凹形地带,长约300米,宽约100米的地上,分布着以10米左右的间距展开的80多眼水井。而原来这里有108眼井,因废弃多年,部分已被沙土淹没。 百眼井是千古之谜,有三个理由。一是得名之谜,蒙古族牧民称其为“众狗之井”,这是何意?这些井是一群狗刨挖出来的?还是为一大群狗饮水之用?二是如何开凿出之谜,......[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