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汪氏家族墓地位于甘肃省漳县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面积约3 万平方米。该墓地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墓地。墓葬为带竖井墓道的砖构单室墓,墓室平面方或长方形,顶为八面攒尖式或圆形穹隆形,墓壁嵌模印人物、花卉、鸟兽纹砖。随葬品丰富,以哥窑烧制的青花大碗、玻璃莲花托盏、雕漆供桌、御赐金牌、至元四年铜镜、彩陶侍俑等最为珍贵。汪世显,《元史》有传。据出土墓志、《汪氏族谱》和其他有关记载,从公元1243 年至1616 年间,有汪世显及其后裔14 代200余人葬此......[查看详情]
郭蛤蟆城遗址位于会宁县郭城驿新堡子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称会州城,金代贞祐初年,迁会州州于此,称新会州。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元帅郭蛤蟆孤城抗元三年,城破举家自焚,死节于此。后人念其忠烈,称其城为“郭蛤蟆城”。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内城南墙残长360米,北城墙残长172米,东城墙残长44米,并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厉河冲毁。198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该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蛤蟆,金代会州(会宁县郭城驿人,生......[查看详情]
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靖远县接壤,南与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榆中县,东靠静宁县和宁夏的西吉、海原县,历代为兵家重地。会宁古城,城辟四门,东为东胜门,西为西津门,南为通宁门,北为安静门。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凤城之称。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长征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会师楼。 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查看详情]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在会宁县城。旧会宁城城垣已不完整,现仅存城西门(西津门)及南北城墙各47米。西津门建于城门底座上,有城楼两层,为清代所建。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于此,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至此胜利结束。会宁城楼因此被称为会师楼。
桃花山位于会宁县城东南约有1公里,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海拔1944米,两翼呈北南、西南走向。其势若鲲鹏展翅,待冲云霄;其色艳似桃花绽红,烟霞流丹,故名桃花山。 现为省级森林公园,国道312线从山脚下通过,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自宋、金以来,历朝累代在山上修建庙宇,开凿石窟,装点景观,现有洞窟14窟,庙宇建筑20余座,集风景与宗教于一体。山门上高悬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桃花山”匾额,各庙宇还悬有赵朴初、书法家黎泉、吴廷富、朱......[查看详情]
红山寺亦名开元寺,位于平川区,因山石呈红色,故称红山寺。始建于北魏,宋曾重修。石窟内塑三世佛三尊,护法神六尊。明万历年间,在石窟前扩建大殿一座。后续建东西两殿,法王殿、岳王楼、苏武庙等建筑。清同治二年,毁于兵火,其后屡毁屡修,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新建。 红山寺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为巩固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由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于1936年9月12日下......[查看详情]
靖远寺儿沟石窟又称红罗寺。在靖远县西南寺儿湾村。开凿于黄河北岸红砂沉积崖上。始创于唐代,现仅存1窟。门为砖券拱结构,窟内共有唐及后代石雕和泥塑造像66尊,有释迦、迦叶、阿难、观音、罗汉、天王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窟顶原有彩绘,因烟熏而难以识别。窟前有砖木结构楼阁,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建,嘉庆元年(1796)重修。窟前原有配殿、僧屋等建筑,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燹。石窟前楼基北壁一佛龛,为北魏所开凿,龛内造像保存完整。 石窟背......[查看详情]
地处白银市白银区。山上现存建筑物为清代所重修,整个建筑群分三路布局,南路为中轴线,从低到高依次为三清洞、天王庙、天桥、土地庙、子孙宫、四元君殿、采花将军殿、灵官殿、雷神殿等,以420级上天梯连通。东路有刘道塔,经山梁至庙院。西路为石刻。各庙、殿山墙内侧分别绘有人物、花鸟、山水,子孙宫内有泥塑神像。
靖远北城滩城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城北 130 公里 处的双龙乡北城村黄河东岸,隔河与景泰县五佛寺对峙。古城呈方形,面积 35000 平方米 ,系夯土板筑,城墙下宽 5.8m ,残高 3.3m ,夯土层厚 10cm 。城门设在南面,并有凸形瓮城遗址,城墙夯土层夹有小砂石层,夹砂层厚 3 -4cm 。城四角均有墩台,北墙、东墙各有马面 3 个,西墙有马面 2 个。 1976 年文物普查时,城内尚存街道及建筑物残址,发现各种陶器残片和古钱币,确定为唐代......[查看详情]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 位于会宁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 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