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榕湖、杉湖原名鉴湖、阳塘、阳桥塘,位于桂林市中心中山中路中段,阳桥两侧。东面为杉湖,西面为榕湖,为水体相连的连心湖,水面面积16公顷。
其雏形是在宋代由人工开掘的桂林城南护城河(相传唐代已是护城河),最早见于鹦鹉山摩崖石刻《靖江府城池图》,时称南阳江。其水源自城西南由阳江(桃花江)引入,沿城下东流入漓江,江宽40丈,江上有风雨长廊式的青带桥,江中修建有团城,南面为拖板桥。至元代开始冠以湖名,称鉴湖,桥名通济桥。元代,在湖上桥的左右形成繁华的闹市,“为商贾所藏宝物番货,以有易无,日以千百计。”明洪武八年(1375),城池向南扩展至阳江,原来的护城河由此成为内湖,统名阳塘;桥称阳桥,并由木桥改建为石桥,桥上刻有诗人解缙题“永镇三江”手书。桥东湖畔昔有杉树,故名杉湖,桥西湖则因湖中植荷,故名莲荡。明代,榕杉湖景色更加绮丽,邝露《阳塘记》载:“荡漾若数百亩,临水人家,粉墙朱榭,相错如绣,茂林缺处,隐见旌旗”。
至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桥西湖始有榕湖之名。至清代嘉庆之后,榕湖、杉湖两岸渐建起许多名人宅居和私家园林,人文相继,成为桂林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李宗瀚于榕湖西岸建湖西庄(今榕湖饭店),奉养其父李秉礼。父子并叔父李秉绶以诗、书、画闻名,被誉为“桂林诗书画三绝”;同时又于湖东岸建有收藏金石拓片的拓园,多藏历代名帖,著名的“临川四宝”声震海内外,榕湖西南是清代桂林画家罗辰的故居“芙蓉池馆”(今芙蓉亭),罗氏父女三代均善诗画,时有“罗氏一门三代风雅,殊为桂林山水生色”的赞誉。南岸为清末名人唐景崧晚年退隐桂林后的私邸(今市人民政府),唐氏在私邸中开梨园,招弟子,从事桂剧研究和创作,多有贡献。唐宅东面为晚清著名词人王鹏运故居,其与况周颐共创“临桂词派”,在晚清词坛上独树一帜。杉湖北岸有补杉楼(今漓江饭店),清代桂林诗人龙启瑞、彭昱尧、朱琦、汪运、商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宗瀛、赵德湘、黄祖锡在此赋诗唱和,世称“杉湖十子。”楼旁旧有白龙池,池畔为近代著名学者马君武故居,门前旧有一联:“种树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对好湖山。”
民国24年(1935年),于榕湖、杉湖两岸开辟环湖路。民国36年桂林市风景修建委员会对榕湖、杉湖进行修葺,4月27日在榕湖心岛上开工兴建湖心亭,7月29日举行落成典礼,亭取名为“旭照亭”,并修建由湖岸到岛的木质九曲桥,同时还修建杉湖北岸通往杉湖岛的木桥。
解放初期,桂林市风景修建保管委员会于1950年重修阳桥,在湖边添制石凳。1952年11月至1953年6月全面整治榕湖、杉湖,清理淤泥,修复九曲桥,粉刷油漆湖心亭,并在亭周围栽种垂柳、柏树、花草。1955年修建芙蓉亭、榕荫亭、补杉亭,并在湖边修筑石栏。60年代,重建湖心亭和九曲桥,并将杉湖木质桥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建朝霞亭。1978年将补杉亭改建为造型别致的蘑菇亭,新建半月廊。1988年再次重建湖心亭,维修湖心岛驳岸,并把芙蓉亭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0年对杉湖进行改造,新建花坛972平方米,新辟杉湖出水口小游园。春天的榕湖,深绿丛丛,黄花点点;岛上亭阁水榭,掩映于绿荫花丛之间,波光流碧,晓烟氤氲。范长江《桂林颂》诗道:“榕湖一明镜,光照八桂城。”“榕湖春晓”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现城中景区榕湖、杉湖,湖如风光照媚,沿湖有唐代古南门,北宋诗人黄庭坚系舟处,清末词人王半塘故居,清代桂林画家的芙蓉词馆、马君武的故居等等。环湖的名胜古迹融入湖区,榕杉湖已不是单一的纯粹的湖光山色,而带有浓重的文化底蕴。
从2000年初起,桂林市对榕湖、杉湖及西湖进行大规模改造,主要工程有:(1)清理湖底,现已将桂湖、榕湖、杉湖、湖底之淤泥全部清除,湖中的露石(基石)有碍行船的全部炸掉;(2)湖的沿岸重新用大石块新砌;(3)三湖中的五座桥拆除重新设计,每座桥都有不同的样式和风格,桥下都能通行游览船;(4)榕湖沿岸的马路已拆除,在湖的周边新种几百株大树(树龄50年~数百年)树种以榕湖、樟树、桂花树、柳树为主,这些树大多从外地或外省运来。在不久的几年里,这里将建成休闲文化公园。(5)榕湖、杉湖中原有的湖心亭、磨菇亭已拆除,将建更加富丽的亭台楼阁。(6)恢复宋代桂林城中水上游览线路,漓江边通桂湖、榕湖、杉湖,漓江与小区江航道疏通,旅游者可乘船游览桂林城,而且把漓江东面的七星公园、漓江民俗风情园、穿山公园与漓江西面的老人山、西山等景区沟通。榕湖、杉湖位于市中心区,又紧邻桂林市中心广场,到2002年底,这一片将是桂林市最优美的风景区。
古南门、古榕湖和黄庭坚系舟处
位于榕湖北岸。古南门,据说是宋代桂林城南门,为宋代景定三年至五年间(1262年~1264年)朱祀孙主持建造,时称为威德门。上刻“古南门”三个字,为郭沫若所书。昔时城门上,生长一株古榕树,树根沿城墙盘错而下,因此,又叫榕树门,城门楼叫榕树楼。城门上的古榕树,早已不存在了,湖畔的千年古榕树,依旧枝叶婆娑,浓荫洒绿。盛夏时节,榕荫凉风习习。“榕城古荫”为桂林续八景之一。
南门外、榕湖北岸的古榕树下,有黄庭坚系舟遗址。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因写《荆州承天院塔记》,其中某些词语为朝中权奸蔡卞、章惇(音敦)所不容,被扣上“幸灾谤国”的罪名,除名羁管宜州,于崇宁三年(1104年)途经桂林,在南门外榕溪(今榕湖)北岸榕树下系舟。并写下著名的《到桂州》诗:“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南宋淳熙(1174年~1189年)初年,理学家张栻(南轩)知靖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访得了黄庭坚系舟处,建“榕溪阁”以志纪念,并作《题榕溪阁》诗,其中曰:“太史昔南鹜,于焉曾少休。品题得要领,亦有翰墨留。”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冬,诗人刘克庄来桂林,赋《榕溪阁》诗:“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李宗瀛《榕溪阁登眺》诗曰:“系舟不见清风客,老树婆娑七百年。”从南宋到清代,榕溪阁都存在,后榕溪阁被毁,1955年在原址建立榕荫亭。80年代,桂林市文管会在榕荫亭旁立“黄庭坚系舟处”石碑,铭志其事。“古榕系舟”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