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全程旅游网!
您所在的位置: 全程网首页 > 哈尔滨景点 > 巴彦通抗俄要塞

巴彦通抗俄要塞

详细地址:

开放时间:

景点简介: [查看全文]

景点简介

  1981年1月2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遗址。位于依兰县东北15公里的松花江南岸,巴彦通岛附近的巴彦哈达群山中,要塞包括靖边营和炮台两部分,居高临下。这里三面依山,一面临水,是清代扼守松花江水路、抗击沙俄的战略重地。素有“三江锁钥无双地,万里北疆第一关”之称。
  巴彦通抗俄要塞包括靖边营和炮台两部分,保护单位面积21.5万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8.5万平方米。靖边营为五座兵营,自西向北以半月形排列在西岭的东坡上,最北面的称前营,最南端的为后营,中间三营靠北为左营,中间为中营,靠南为右营.除中营外其余四营围墙保存基本完好。每座营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各200米,周长800米;围墙以黄土夯筑,残高约3至4米,顶宽约2米。墙内为营房址,中间有一土台,长宽各约3米,高1米,为司令台。右侧有水井1眼。炮台位于靖边营东北1.5公里松花江山岗北坡高地上,长60米,宽33米,台基高6.6米,以石灰混合沙浆灌筑。炮台上设5个炮位。炮台周围皆为土墙,周长495米,高6.6米。现南墙内侧残高2米、底宽6米,中间有一门址,宽9米。北墙外坡高约10米。墙内炮台两侧设兵营10间,大、小火药库各1所,遗址尚完好。营西4座小山上原各设有哨所,现仅存1座。在遗址四周曾发现大量的清代铅弹、铅丸,以及清代砖瓦片和铜钱等遗物。据当时在营中当过清兵的杨春、杨庆山回忆,在东岭峡谷间有一片开阔地,名为“炮靶沟子”(俗称跑马沟子),是当年清军演枪习武所在地。营中有海关、老公馆、断魂桥、刑场及鬼王庙等建筑。
  1880年5月,清政府为防范、阻止沙皇俄国进一步侵略,命钦差大臣吴大澄会同吉林将军铭安编练巩、卫、绥、宁等4个防军,共13营。其中“绥”字军驻守在三姓(今依兰)巴彦通(俗称白鱼通),建营五座,前后二营为马队,每营马勇二百五十余名,左、右、中3营为精选步兵,每营500余名,五座兵营驻守官兵2000余名。1881年,钦差大臣吴大澄会同吉林将军铭安亲至巴彦通沿江一带勘定,于松花江右岸下口要隘处,仿天津大沽口炮台样式,修筑炮台1座,以备江防,1884年竣工。至此,巴彦通军事要塞设置齐备,靖边营和炮台相互依托,成为对松花江水路扼守的要地。1884年奉命将绥字军改为靖边后路营,当地简称为“靖边营”。
  1897年至1900年,清军在巴彦通北岸的左航道中,以巨石沉铁船堵塞松花江主航道。又在靖边营北悬崖下至巴彦通间水道伏设三道拦江大铁锁,铁锁长约二百米,直径0.18米,每段长2米,由14根铁条制成。若干段铁锁连接直达两岸,平时沉于江底,用时以“绞磨”拉近水面以阻船只通过。如今拦江大铁锁的一段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1977年7月,在巴彦通西端发现几块完整坠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1900年7月11日,当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紧紧包围哈尔滨时,中东铁路当局下达了撤退俄军的命令。盘踞在哈尔滨的沙俄侵略者分乘“奥德萨”号轮船及两只驳船,由哈尔滨逃往伯力,船队行抵巴彦通江面时,清军在统领孙自熔指挥下自江北岸发炮猛击,三姓副都统侬英阿亲自督战,俄船拼死向下游逃脱。当船行至巴彦通要塞3公里的南舒乐河江面时,又遭到三姓义和团与清军炮火的夹击。7月20日,驳船向靖边营要塞驶去。驻守在要塞的清军与义和团举旗示意,令其停航,接受检查,俄军不肯接受检查并开枪射击,清兵与义和团民当即还击。经过一场激战,俄军上校运输官文尼科夫当场被击毙,“齐必斯”号驳船中弹起火后被同行的“莫利”号拖回伯力。
  7月下旬,伯力驻军参谋长萨哈罗夫少将率领侵略军从伯力乘22艘轮船、56艘拖船,溯松花江而上,驶入三姓江面时,登岸后包围了要塞。统领周宝麟率一营清军和义和团(称黑旗队),同十倍强敌浴血奋战,200多名将士以死相拼,重创俄军。25日,终因寡不敌众,巴彦通要塞失守。
  巴彦通抗俄要塞是黑龙江军民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黑龙江近代边防建设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大的价值。

交通信息

特惠政策

温馨提示

周边景点推荐

相关线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