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1998年12月16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位于巴彦县巴彦镇人民大街东西两端,是巴彦县的两座古城门。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系呼兰厅同知文祺所建。
巴彦镇是县政府所在地,历代衙署皆设于此,为巴彦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镇原名中兴镇,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 同治元年八月(1862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于巴彦苏苏地方置呼兰厅,并设呼兰理事同知、巡检各1人,12月30日正式核准,是为巴彦建治之始。理事同知初驻呼兰,与城守尉共同管理呼兰、巴彦一带的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事务。呼兰厅辖今绥化、木兰、庆安、巴彦4县和呼兰区北部。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二十四日,呼兰厅理事同知衙署在中兴镇建成,地址在正大街(原西太平街西牌楼西路北。当日,呼兰厅理事同知从呼兰移迁新衙署办公。
从同治三年(1864年开始,呼兰厅理事同知文祺征用民夫,用两年时间,修建方圆19华里的方形城池。叠土为墙,高1.5至2.1米,周围设炮台12座,建有古式城门7座,按阴阳八卦命名。东门为得胜门,东南门为兴仁门,西门为阜财门,西南门为德化门,南门为明覆门,北门为文治门,西北门为后载门。城外掘土为壕,深、宽各2.1米。城内呈井字形街道。
伪满时关闭兴仁门、德化门、后载门,保留东、南、西、北4座城门,即得胜门、明覆门、阜财门、文治门。1941年伪县公署拨款重修东、西、北三座城门,增修东门的二层城楼,与西门对称。县长张树屏为东、西二门题字“大东门”、“大西门”。文革时期拆毁了南、北城门。2003年,县政府投资重新修建了大东门和大西门。城门现存整体高度为11.5米,宽18米,门洞高6米,宽6米。黑底红字的“大东门”、“大西门”均为阳刻正楷水泥字。1989年城门两侧配上石狮子。
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巴彦县从原有的七座城门到现在仅存的大东门、大西门,与人民大街遥遥相对,见证了巴彦县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