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年-4300年之间,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目前已经开放的为公园城址区,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城址总面积631公顷,人工堆筑总土石方量约717万立方米。宫殿区居于城址中央,地势最为高敞,面积约39公顷,是良渚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内城由城墙围合而成,面积280公顷(含宫殿区)。以宫殿区为中心,内城分布有墓地、居址(含手工作坊)台地、古河道等遗址。外城位于内城外围,由17处断续分布的台地构成半闭合的外郭轮廓,面积约351公顷,外城台地和穿行其间的河网形成临水而居的水乡景观。
为保护遗址,公园实行“实名预约制”,每日游客限量为11000人次,主要设置有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良渚文明探索营地占地面积101亩,建筑面积约7748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同时开展研学活动。营地设有户外自然体验区、学术科研中心、教育体验中心、生活成长中心四大核心功能区,其中包含户外体验、学术交流、文化展演、课程研发、教育教学、研学实践、住宿餐饮等,承载了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公众科普、学术交流等功能。现已获取“杭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与“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等荣誉资质。
良渚文明探索营地以“考古”与“良渚文明”为特色内容,围绕两大核心课程模块+六大辅助课程模块,涵盖考古学、人类文明、自然探索等主题课程,旨在让当代青少年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魅力,收获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并从中探寻真知、激发能力,培养青少年成长为内心笃定、积极行动的世界公民;
在实现青少年校外教育之外,良渚文明探索营地尝试以考古为纽带,为社会大众搭建起一个文化交流、学习与体验的平台,创造人与城市、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连接,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面积约14.33平方公里,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范围内的城址区、瑶山遗址和外围水利系统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城址区是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城址总面积631公顷,人工堆筑总土石方量约717万立方米。宫殿区居于城址中央,地势最为高敞,面积约39公顷,是良渚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内城由城墙围合而成,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910米,东西宽约1770米,面积280公顷(含宫殿区)。以宫殿区为中心,内城分布有墓地、居址(含手工作坊)台地、古河道等遗址。外城位于内城外围,由17处断续分布的台地构成半闭合的外郭轮廓,包括居址作坊和墓葬遗迹,面积约351公顷。外城台地和穿行其间的河网形成临水而居的水乡景观。
瑶山遗址位于城址外东北方向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顶部,是一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的复合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早期。瑶山墓地的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分南、北两排埋葬,出土随葬品754件(组),其中玉器共出土678件(组)。
外围水利系统为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自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总土方量288万立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低坝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