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位于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苏木即乡),在呼和浩特北约150公里。是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投资兴建的草原旅游景点。“格根塔拉”蒙语意为“夏日营盘”(夏季放牧的地方)。其地形南高北低,平坦、开阔,水草丰美,自古以来便是天然的牧场。旅游点上已建有砖混结构的原始毡房的蒙古包饭店。在这里,游人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领略大自然之美,到牧民家作客,了解塞北草原的民俗风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驰或骑乘高大的骆驼缓缓漫游,还可观赏到蒙古式摔跤和赛马表演。每到......[查看详情]
乌兰浩特市美丽的罕山脚下,宽阔坦平的兴安大路东侧,座落着一栋黑瓦灰墙的古朴建筑。屋后绿树婆娑,门前花团锦簇,使其更显得庄严肃穆。门楣上方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七个金色的大字:乌兰夫办公旧址。 从远处望去,它像一只雄踞在高楼群中的苍鹰,两侧高翘的檐牙好似正在舒展的双翼,意欲直冲云霄。 当年,这座普普通通的房舍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前后的历史见证,更是内蒙古人民走向自由与光明的指挥中心。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在这里汇集,一道道号令从这里发出。......[查看详情]
希拉穆仁草原(召河),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东南部,距呼和浩特市80公里,距包头市区250公里。总面积7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602 米,年降水量281毫米左右,平均气温2.0℃。因草原古刹普会寺和希拉穆仁河而又称召河。这里气候凉爽,河流清澈,水草丰美,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内蒙古这匹“雕花的马鞍上”,是一块蜚声中外的风水宝地,避暑胜地和旅游胜地。 这片土地自古是北方游牧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特别是现在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查看详情]
恰似“莲花”洒草原的蒙古包古代称为“穹庐”或“毡帐”,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现在绝大部分牧民已定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包身用若干个称作“哈那”的木条围成,通常用羊毛毡一层或二层覆盖,样似草原上洒落的莲花。包顶中间装有圆形天窗通烟、通气、采光。包壁安有木框门,向南或向东南开。包内中央设有炉灶或火塘,冬暖夏凉。蒙古包具有阻风力小、易于拆装、便于搬迁等特点。
百亭园中有浸月湖,系借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命名。这是一座人工湖,巧借自然地势和溪流,上接沟谷,下落平湖,蓄水面积6千6百平方米,合十亩。波澄一镜,滨簇千树,湖光山色,争奇竞秀。湖中央有绿绮亭,雕梁画栋,倒影成趣,可荡舟,可垂钓;湖下溪流边仿建“兰亭”一座,曲水流觞,可会友,可吟诗。一泓湖水,湖浸明月;修长湖面,横睡山间,把个百亭园衬托得无比娇艳
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保合少多大窑村南。距市区33公里,于1973年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处由太古纪花岗片麻岩和隧石构成的小山,适于制造石器。经研究证实,远古人类曾以此地作为集中的石器加工场,因为后来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古人打制的石器、石器半成品及石料。从这些石器证实这一年代与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时期相当,至今大约已有50万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为确定当地最早有人类活动......[查看详情]
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清朝顺治皇帝迎达赖五世赴京时,曾歇宿于大召内,后康熙皇帝铸“皇帝万岁”金牌供于大殿银佛之前,大召则被尊为“皇庙”。 ......[查看详情]
大皇城(城圃圃)拼音念kulue(电脑汉字无法显示圃圃词汇,字型为四方外匡念ku,八面外匡念lue,音似库略,属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 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旧城之间,系明代修建的古城遗址。废弃后,城墙遗存较好,人们把这座废城墙名为“城kulue”。 这座古城是在唐代“东受降城”的基础上扩建的。辽代;为“东胜州”治所,俗称“大皇城”。金代在“大皇城”东边兴建“子城”,即为“小皇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赐名“东胜左卫”,次年扩建......[查看详情]
黑大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部的武川县东南,地处大青山脉北麓,哈喇沁河西南岸。1992年4月经林业部批准建立,占地面积5.4万亩,是内蒙地区难得的旅游风景区。 公园内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为82.5%,草、木本植物总共约700种。乔木森林以白桦次生林为主,另有部分落叶松人工林,灌木植物有山地虎榛子、绣线菊等,草本植物有冷蒿、百里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