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烧香港以河得名,从鲁家桥到五福桥之间的一条河叫烧香港,港的北岸、南岸街道则由此称为烧香港南街,统称烧香港街。南街长222米,宽2—4米,北街长256米,宽2—8米。北街上有圣堂庙,出五福桥有福源宫、东岳庙,原来烧香十分旺盛。 烧香港内民居基本保留明清时风貌,小河悠悠,石驳岸里镶嵌着一个个石河埠;连绵屋宇中一条条古弄前通河后达田,中间曲径通幽。港北有高街沿李姓大弄、小弄、倪家弄。港南有坟浜弄。
古戏台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最后一次重修是1919年。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狭狭的石皮弄东侧是种福堂,西侧就是尊闻堂。尊闻堂的整体建筑不及种福堂开阔气派,但整个布局很相似,正门都是朝北开的,前埭至后埭的长度也差不了多少。 尊闻堂的百寿梁是镇上一宝。全梁长约5米,中间刻有一百“寿”字,组成长长的菱形。中间饰有云纹,云纹飘然而过,从左右两边的两枚铜钱的中孔穿过。横梁由门字形的两根圆柱支撑,柱头雕刻非常特别。十字形的柱饰托住横梁和前后两边的纵梁,柱饰每边都不一样,其吉祥图案造型别致,刻工精细,为这一带民居所罕见。 门字型的圆柱直......[查看详情]
圣堂在烧香港北,旧称庞公祠,因原祀巡按庞尚鹏。初建于1575年(明代万历三年),邑人姚绶作记。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沈志高重修,改供关帝像,俗称“圣堂”。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殿廊,改名静觉庵,但镇人仍称为“圣堂”。 圣堂每逢岁首,商贩多集于此,各色风味小吃,年画玩具,琳琅满目。居民扶老携幼,到圣堂祈福、吃点心或为孩童购买玩具、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种福堂”是南宋王渊子孙的宅院。 相传王渊是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护驾随行到江南的。元朝末年,其子孙为了躲避战乱而定居嘉兴,后来,又移居到了西塘镇。 “种福堂”建于清朝顺康年间,共有八进,沿河临街进门。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是“桥厅”;第三厅是“种福堂”,厅堂中央悬挂着海宁陈邦彦题写的“种福堂”匾额。由一条长弄连通整个宅院前后。
卧龙桥位于北栅市河口,系单孔石拱桥,桥身长31.46米,宽4.95米,桥东坡32级,西坡30级,西堍朝南转角处还有9级。巡杖呈长方形,高44厘米,望柱高71厘米,柱头呈方形。拱圈为纵联并列砌置,为镇上最高之桥梁,工艺精湛,建成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里仁港在镇北,明万历进士太常寺卿李奇珍居此,借古书中“里仁为美”取名里仁,港街同名。街西为春作埭,东到粮库,全长673.5米,宽为2米,最宽处达6米,南北间筑石桥,桥上有4只石狮,故名狮子桥。捕鱼船均在港内停泊,成为明代诗人周鼎“邻屋枕溪沙,都成网罟家,常闻修古栅,争欲置新槎”形象的写照。
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的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在海宁市盐官镇东。清雍正八年奉敕建庙,以祀运德海潮潮神,庙占地40亩,规模宏阔,建筑布局严谨。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主轴线依次有庆成桥、仪门、大门、正殿、御碑亭、寝殿。仪门前广场两侧分别建有一座汉白玉牌坊。正殿为五开间歇山顶建筑,下部是汉白玉台基,左右配殿以历代潮神水神从祀。左轴线为天后宫;右轴线为风神殿、水仙阁等。咸丰十一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光绪十一年重修。现尚存庆成桥、仪门、正殿、汉白玉石坊、御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