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在平县城南10公里游仙山麓。寺因山得名。山势优美,林木葱郁,寺居山峪,清静幽雅。规模宏敞,周设群房套院,山门壮丽,崇楼杰阁,三进院落,设前殿、中殿和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金元明清屡有增修。现存前殿仍是北宋原物。三间见方,单檐歇山,前后檐皆装楼花隔扇一堂,斗拱爽朗,用材硕大,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中殿金代建,五开间悬山式,六架椽屋,梁规整,结构牢固,稳健庄重。此寺为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寺外东山坡上有八角七级砖塔一......[查看详情]
在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社义镇西隅。创建地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寺周细流环绕,寺前古柏四株,人称四大天王。寺宇规模宏敞,布局严谨,三进院落,皆且卡墙相隔,原门不存,现将天王殿称之为山门,两侧有掖门和钟鼓楼,内有厢房、中殿、左右配殿、东西廊庑,后大殿等。天王殿、中殿历史最古,后殿及两厢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殿宽深各三间,单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结构简练,断面规整,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形制还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查看详情]
位于陵川县境内。处于90%以上的山地,被太行山奇景所围裹。这里的红叶,堪与北京香山红叶比美,红叶景区,有花季地、圆梦区、情人岭、夕阳红多处。同时,王莽岭观日出,山形奇绝;锡崖沟、武家湾、葱围灵湫、陵辉路、陵修路,风光绝佳,是生态旅游好去处。
于下川村北五公里处,有白云洞、七星谭洞、牛鼻子洞、黄道士洞、黑龙洞等溶洞。这些溶洞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白云洞规模较大,景观集中,四周山峦重叠,风光迷人。从停车场下行,经400多级石阶梯,古松盘崖,清流回环。洞外红楼碧瓦相映。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笋、石佛等景观30余处。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白云洞仿佛是一座艺术雕塑迷宫。洞附近还有白云桥等景观。
在山西高平县西南20公里大周篡村。始建年不详,至迟宋代已有,明正德元年(1500年)重修。寺内古朴葱郁,殿宇巍峨壮丽,饶有古刹风趣,现存。山门、南殿、正殿和正东西配殿五座主体建筑。南殿宽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九脊筒坂布瓦顶,出檐深远,屋顶平缓,脊兽、力士等全为三彩琉璃制成,形制色釉皆精。整个结构还是宋代原作,正殿最大,元代重修过。东西殿较玲珑,是明代所筑。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 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 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 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查看详情]
这里是一个优美的自然景区,它位于沁水县城西南部56公里处,是沁水县、垣曲县、翼城县、阳城县等县的交界处。这里,风景独特,景色迷人,到此一游,犹如人在画中走,神随仙景游,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有幸者不妨到历山来领略一番自然风光的美好熏陶。 历山是中条山的主峰,总面积为 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与翼城、垣曲、阳城毗连衔接,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查看详情]
去五行山的N大理由 理由1 五行山风景区位于中国围棋发源地山西省陵川县,景区内五座山峰挺拔雄伟,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平均海拔1300多米,景区森林覆盖绿达98%,是天然的绿海养吧,气候温润宜人,是国内最大的红叶观赏区。 理由2 五行山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深厚。中国围棋发源于此,据先秦史学会专家考证,商代思想家、古天象学家曾长期隐居于此观天象,并发明风靡世界的中国围棋。三国时期曹操征战太行山运粮的千年古道完整保留于景区,景区內有......[查看详情]
在晋城市北18公里部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今名。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小院一区,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殿身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格下斗拱古朴,前檐石柱有宋宣和年间(1119—1125)题记,门额石上有金正隆年间(1......[查看详情]
是太行第一峰,俗称佛山。在山西陵川县六泉村。周围山岭峥嵘突兀,峰峦连绵不绝,山花灌木遍野丛生。主峰海拔1884米,有古佛寺,佛为“天中天”,雄踞太行绝顶,登峰远眺,黄水东流,云海翻腾,太行风光尽收眼底。今寺宇已毁,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