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维吾尔名人陵墓。位于喀什市以西45公里的疏附县乌帕尔乡。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是11世纪喀喇汗王朝时代维吾尔族著名学者、语言学家,1008年生于喀什噶尔,出身王族,是喀喇汗王朝勃格汗的后裔。 1058年因宫廷政变,祖父和父亲均遭杀害。遂只身逃出喀什噶尔,长期在天山南北及中亚一带进行考察。在突厥语系的各民族各部落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资料,潜心研究,分类整理,于1076年在巴格达(土尔耳)用阿拉伯文写成百科知识性词书《突厥语大词典》,也为研究中国及中亚操突......[查看详情]
塔吉克语“吉日尕拉”汉语为“驿舍”之意,在塔什库尔干河谷至明铁盖山口的古丝道上,遗留着6座古驿舍。其中留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是达不达尔古驿舍。这个驿舍为一间房屋大小的卵石建筑物,屋门向东,屋的下部呈方形,屋顶呈尖拱状。屋内墙角处有一个用卵石砌成的炉灶,墙壁上到处是烟熏火燎的痕迹。石屋前面有一片水草肥美的河滩草场,可供游人、商旅、牧人放马、游玩。
喀什大巴扎位于喀什市东门,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巴札,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当年由西安出发的商旅,无论走天山南路抑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汇合。 这里的巴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有“亚洲最大集市”之称。市场设有5000多个摊位,有近万种商品,每天人流量达10余万。 自从红其拉甫岸和吐尔尕特口岸相继开放后,打开了国际商品的通道,大批外国游客和商贾、商团,络绎不......[查看详情]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坐落在市内体育路,占地965平方米。墓主是11世纪中期的维吾尔族诗,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生于1019年,卒于1080年左右。玉素甫·哈斯哈吉甫(1018年~约1095年)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学者和思想家。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是一组富于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群。陵园正门朝南,园内除中心庭院外,可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有一个平面呈曲尺状、顶为大跨度石砌圆拱顶的礼拜殿,前有雕花密肋天棚,后有祈祷室;......[查看详情]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生于是1008年,卒于1105年,是11世纪我国维吾尔族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于1076年用阿拉伯文著成了第一部《突厥语大辞典》。 这部巨著结构严谨,条目清晰,收进的辞汇极为丰富,堪称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中亚各国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为研究突厥语诸部族的历史,地理,物产和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这部巨著被许多国家用十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成为中国和世界......[查看详情]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岁入宫,34岁因难产而逝。 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拜访社会艺人、诗人,民间歌手,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查看详情]
塔吉克语“吉日尕拉”汉语为“驿舍”之意,在塔什库尔干河谷至明铁盖山口的古丝道上,遗留着6座古驿舍。其中留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是达不达尔古驿舍。这个驿舍为一间房屋大小的卵石建筑物,屋门向东,屋的下部呈方形,屋顶呈尖拱状。屋内墙角处有一个用卵石砌成的炉灶,墙壁上到处是烟熏火燎的痕迹。石屋前面有一片水草肥美的河滩草场,可供游人、商旅、牧人放马、游玩。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昆仑山南麓的喀拉喀什河上游山口处、和田县浪如乡境内。距和田市71公里,有泊油路和砂石路可达。属于山谷拦河水库,具有灌溉、防洪、发电、养鱼、生态保护及旅游等多。 该枢纽工程由主坝及副坝、右岸开启式岸边溢洪道、泄洪排砂洞、左岸冲砂洞、发电引水系统、主副厂房、110千伏户内式开关站等建筑组成。 水库区南头有几个小岛,其上生长众多植物,是灰鹤、野鸭、大雁等飞禽的乐园;库区四周被干燥剥蚀的低山环绕,高峻挺拔,形......[查看详情]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它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 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这儿风沙活动频繁,沙丘形态奇特,最高达二百五十公尺。最奇妙的是两座红白分明的沙......[查看详情]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在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分南北两端。住在高台民居的94岁高龄土陶艺人买买提阿西木讲述,高崖分成现在两个互不相连的南崖和北崖的来历。据说在数百年前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