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梁山书院位于县城政协巷48号,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着梭镖和大刀演绎的悲壮历史。书院坐北朝南,土木结构,由二进院落和东西厢房组成,占地746平方米。由于毛泽东曾入住在此,故梁山书院名气大震。 梁山书院现为武平县博物馆,书院建筑古朴依然,门前茶花开放愈艳。
龙池书院座落在龙岩市小池镇风景区寿字岩与南华岩之间。整个建筑群置身葱茏万木中,依山而建,构思奇特,古朴典雅。建筑群沿山建在山美尖峰山半山腰之间。龙池书院以大门为中轴线,对称分布着上、中、下三个书院。下书院叫龙堂,建于光绪二十二年,又称四龙厅,单层建筑,中部为上下两个大厅,中间为天井,左右是厢房。中书院称魁星阁,又名矗磐堂,三合土二层建筑,顶塑葫芦,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上书院即龙池塔,当地人称三层塔、文昌阁、奎阁,建于清嘉庆七年,三合土建筑,三层六角形。 龙......[查看详情]
四堡据讲原名叫四宝,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并以出版当时的禁书《金瓶梅》,《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合刊本,全国明志《宁化县志》和《西厢记》四件事闻名于世。 有意思的是四堡先民在当时就有了一定的版权意识--每年初一,四堡的名书坊把一年来各自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出来,公之于众,表示“版权所有”。 由于四堡印刷业过于封闭,跟不上印刷技术的发展,最后导致了四堡的印刷业在1942年彻底地走出了历史舞台。
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被称为“福建最美丽的乡村”,一个浓缩着永定客家土楼的博物馆,“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之一。 洪坑,一个居住着五百余户人家、二千多人的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洪川溪,清澈,活泼,小巧,蜿蜒,穿村而过;站在溪桥上,看青山,如黛,连绵起伏;看两岸,土楼,雄伟古朴。这个平常的自然村落因至今犹存三十多座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客家土楼而扬名天下。村中有最富丽堂皇的“土楼王子”振成楼,有最小的“袖珍圆楼”如升楼,有布达拉宫式的......[查看详情]
双洋镇原宁洋县城所在地,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地处漳平市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全境南北长,东西窄。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千米以上山峰有8座。双洋圩南面麒麟山上,矗立着圆觉塔(俗称白塔,建于明历三十年,它在苍松古刹的陪伴下,历经百年风霜的洗礼,依然向人们述说佛法禅道。还有建于咸丰七年的化龙桥,顺治十二年的登瀛桥,关岳庙、孔庙、天后宫等老文化景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是苏谷春。苏谷青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在家乡以及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兴隆,于是建了这座楼。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底层楼梯旁分布有4个卫生间,厅边6个洗浴间。一层为各家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大门钉有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水喉水箱,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查看详情]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西南部,地处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边界,为玳瑁山的主体部位。它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是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类型。 梅花山气候宜人,四季长青。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地理因素,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梅花山峰峦叠嶂,区内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高峰300余座。是闽江、九龙江、汀江发源地,有“八闽母亲山”之称。......[查看详情]
紫云山自然保护区在新宁县与东安县交界处,是一条连绵百里,面积达6万公顷的原始次森林带,这里被为南方最理想的动植物宝库,最强盛的森林王国。 这里峰峦起伏,沟谷迭皱,各种林木欣荣杂居,奇珍异兽荟萃一山。据地质史料分析:紫云山系加里东山运动中崛起、燕山运动中形成高山峡谷。这里既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又地方性少变气候,当第四次纪冰川袭击时,它因四面环山的走廊式地形,而避免了冰川的侵入,因此,成为动植物理想的“避难所”,保存了热带、温热带、亚热带多种植被。......[查看详情]
梁野山是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较大的保护区。这里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抗癌树种南方红豆杉、濒临来绝的半枫荷、蜚声中外的猕猴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蟒蛇等,被誉称为“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和“野生动物的避难所”。保护区内有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观,雄峻奇特的峰石景观,变化万千的气象景观,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加上历史悠久的白云禅寺等,保护区可谓是广大游客回归大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未揭开神秘面纱的一方圣地。 龙岩武平县城东北,有座梁野山,......[查看详情]
摩陀寨风景区位于上杭汀江河畔庐丰畲话乡,原称武婆寨,又称摩诃山,由撑篷岩、摩陀寨、五子石、雷打石等组成。集青山、碧水、奇石、深潭、古寨、庙堂、城墙、炮楼、民俗等为一体,是综合性的旅游景区。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17年),当地乡民在此结庐避难,修筑了城墙、石门、石梯、古堡。明朝初年又有比丘尼多人来这里建庵供佛,念经习武,因此,这个地方又叫摩诃寨。清顺治年间重修山寨时易名摩陀寨,沿用至今。南宋庆元进士、精于史地学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将“武......[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