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馆址设在周公庙,在洛阳市定鼎路东侧。以表现洛阳五座都城格局风貌与古都城池建设史为主要内容。1989年9月正式建馆。规划陈列展览面积约8000平方米。南区为周公庙古建筑群,其轴线两侧廊房中陈列周公生平事迹,用历史文物、图表、塑像表现周公东征平叛、营建洛邑等重大事件。北区和东区为古都城池建设史陈列及5座都城(夏、商、周、汉魏、隋唐)大型露天模型陈列区。西区为小型园林,小桥流水,亭树错落,名花美草,轩陛掩映。都城博物馆是融古建筑、园林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西晋辟雍碑,1931年出土于洛阳东郊15公里,偃师县大郊村北,原西晋太学遗址,今保存在东大郊村。 该碑高3.32米,宽1.1米,系用一整石块凿成。碑首有蟠龙伏绕,正面碑额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碑”等二十三字。碑文隶书三十行,行五十五字,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视察的事迹,碑阴刻有行政学官太常、散骑,教职人员博士、助教、主事、司成,以及学员的郡籍、姓名等,多达四百余人。该碑立于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十月,碑......[查看详情]
“伊阙佛龛之碑”也叫褚遂良碑。在龙门西山宾阳中洞和南洞之间,通高约5.00米、宽1.90米。关于该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据这两本书所言,该碑原为开凿宾阳洞的造像碑。到了唐代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在碑上重刻唐太宗第四子李泰为母亲长孙皇后开窟造像的发愿文。此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写,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共计一千六百余字。字体清秀端庄,刚健有力,是初唐楷书的典范。褚氏少时从虞世南学书,后又师法王......[查看详情]
谷水发源于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全长90公里,经渑池、新安,至洛阳会孝河,东南流注洛河,现与涧河汇为一流。古时的谷水,自王城西北流经千金嵑而东注,绕流故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四周,入洛水。 洛阳诸水,以洛河最长,故后人言洛者必道洛水。但与洛阳文化盛衰变迁,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谷水。
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东南侧,位于洛阳、偃师、巩县三县交界处。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为洛阳东南之要冲。魏文帝尝猎于此山时有虎超乘舆,孙礼曾拔剑刺之。今山坳有魏明帝的高平陵
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在今洛阳火车东站正北,北窑村西南的第二台地上。东临洛河,并依邙山,面积约10多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熔铜炉残壁、陶范碎块、制范工具,以及红烧土块、木炭等遗物。 据对熔炉残壁的分析,可知当时熔铜采用的是内加热式的炉子。炉子分大、中、小三种。大型炉子是用草拌泥和沙为材料,以泥条盘筑法作炉圈,然后砌成炉子,内径约1米左右;小型炉子是用大型陶器如瓮之类的容器上涂一层厚厚的炉衬,即可使用,内径仅30厘米左右,熔铜的燃料是木炭,冶炼时采用鼓风囊来鼓风......[查看详情]
伊阙山又称龙门山,或曰钟山,在洛阳南面,海拔263米。西起熊耳,东连嵩山,其中伊阙系天然门户,为洛阳南面的险要关隘。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十万尊佛雕,就布列于伊阙两侧的悬崖峭壁之上,琳琅满目,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周山又名秦山,在洛阳西南侧。西起崤山,东止洛阳,经洛宁、渑池、宜阳、新安、洛阳五县,婉蜒起伏,长达180多公里,海拔216?93米。近洛山阜有周灵王墓冢,周代称冢为山,故名曰周山。山下有周谷,为周之采地。周山又是洛阳扼阻关陇的咽喉之地。
二程文化园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城西,荆山公园脚下,地理位置优越,景色宜人。全园建筑面积300余亩,是在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墓园基础上升级扩建的集旅游、休闲、教育、拓展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林,同时也是儒学文化园林。两程书院区占地约30亩,主要是将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书院文化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示了理学发展的脉络和起源。同时又是国学宣传、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中间的的程庙纪念区,总占地约50亩,共分为五个区域。中间核心区域有宗师殿、两圣殿、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