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7口。居民感激包公,将这7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丽谯楼原名御书楼,又称永明宫、红楼,座落在肇庆市城中路。宋徽宗赵佶曾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继皇位后,升端州为府,御书“肇庆府”。为供奉御书,于宋重和元年(1118年),府衙前曾筑高台建楼,名御书楼。明天顺六年(1462年),郡守黄瑜重建,改称为丽谯楼。明末(1646年),桂王朱由榔抗清时在此登基,改作永明宫。建国初,因该楼红色,俗称红楼。
包公祠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与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规模位于前列,也体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纪念五君祠在端州区城北路,现端州医院院内。建于1922年,原称三君祠为纪念1915年肇庆洪水泛滥景福围崩决时大力救灾的邓瑶光、凌福彭、叶兰泉三人。1935年,又将热心当地水利事业的余汉谋、梁祖诰二人列进祠内纪念,遂改名为纪念五君祠。建筑为硬山顶,硬山搁檩式结构,室内分两层,铺楼板,中间为厅堂,旁边为居室,中以天井分隔。
披云楼座落于古城墙之西段,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楼高三层,当时作为了望台而建造的。楼高19.3米,其外形是仿照江西的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内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十字脊结构,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
位于肇庆市区内,始建于宋代。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仍曰朝天。城门楼、雉角楼、月城、炮台、文昌阁拆除,城墙除披云地段外,其余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四城门,改成马路斜坡。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0.2米,制高点在城北披云楼地段,目前城墙高出地面10米。城墙两侧砖砌,中间夯土,外围共有28个城垛(敌台)。城砖规格达40多个品种,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见证。
观山寺群位于高州市之西的观山上,观山东临鉴江,南对南宫岭,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明代以来,这里先后建起了观山寺、玉泉寺、吕仙殿、潘仙殿、报德祠等寺庙建筑群。民国期间,又开辟了中山公园,建有中山亭、若??亭、茂植亭、咏风亭、襟江亭、旷怡亭和断碑亭等建筑,使观山增添了不少色彩。在这些建筑群体的各个不同地方,分别树有各种碑记,其中有诗碑、记事碑、记功碑、捐题碑以及各个名家题词手迹碑记等。在山上的断崖处,还有摩崖石刻,这些建筑群体和石刻群体,结构有序,典雅大方,颇有......[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