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全程旅游网!
您所在的位置: 全程网首页 > 南京景点 > 高淳古戏楼

高淳古戏楼

详细地址:

开放时间:

景点简介: [查看全文]

景点简介

  古戏楼是民间戏曲艺术演出活动的历史遗存,是研究古代戏曲的流传演变、古建筑风格造型的典型所在。高淳县现存的几处古戏楼,通常建于明清时期,是祠堂庙宇内的主要建筑之一,起着酬神、娱人的双重作用。戏楼建筑上下两层,台口朝北或西,以三面环墙、砖木结构为主,观众以露天看戏为共同特点。  
  高淳地区自元代起便产生了地方剧种,民间戏有七月间的“太平戏”,目的是驱除邪灾,保一方平安,故称之;有八、九月间为酬谢大地之神、祈请上天龙王爷带来五谷丰登举行盛大活动的“唱秋戏”或“青苗戏”;有腊月和春天各类神的生辰日过官场演戏和乡村正月出灯罢场演圆满灯会戏,以及“盂兰会”、“血盆会”、“观音会”、“元宝会”、“灯油会”等等,含有祭神、助兴、联谊亲朋之意。尤其是演“目连戏”,旧规傍晚太阳落山时开场,至次日太阳从东边升起时收场,谓之演“两头红”戏。戏班每遇上演目连戏、祈年戏、酬神戏,需进行几项仪式: 
   一是太阳落山之前或半夜间要用活鸡进行祭祀仪式,即在戏台正前方用一杆一芦席搭成简易棚,演员扮成“五猖”,半夜间进行“埋嘴”、祭猖仪式。头天演戏至半夜时,戏班人员在换场间隙祭猖,他们分别穿戴戏袍,画脸谱,分执刀、剑、鞭、锤、叉兵器,锣鼓敲打至五猖神位前请神,领班捧香高声诵读:“天地三界,四方神灵,本县城隍,本保祠山,当方土地,台上台下猖,台左台右猖,台前台后猖,来来往往猖,披头散发猖,青面獠牙猖;五方之神:东方甲乙木,青底青面猖官,南方丙丁火,赤底赤面猖官,中央戊己土,黄底黄面猖官,西方庚申金,白底白面猖官,北方壬癸水,黑底黑面猖官,杭州铁板桥上老郎师尊,开音童子,鼓板郎君,随堂神仙,一切诸众同神显威,护佑生灵,五谷丰登,一方清泰,四季平安”等等,读后将祭文烧化,祭猖神后则返台继续演出。除“破台”及目连戏外,若在旧戏台上表演或唱小戏等,则不需夜间祭猖。 
  二是开台时,演员扮成官人模样的财神菩萨,手捧朝笏,朝台下观众以示加官进爵、天官赐福、天下太平,以博有钱人的赏赐。   
  三是凡新建戏楼初演戏前,以往均得进行“破台”仪式。“破台”由“门司”、地方长老会同演员参加。上台前每人手拿一只碗,然后每人将碗摔破后上台,但不得讲话,需等演完第一场谢台神戏后才能讲话,碗未摔破、讲话均认为不吉利。因“破”意“开”,摔破碗上台,具有驱邪、开始之意。此间还要由“门司”将活公鸡的头用手抮下,将鸡血滴于台口,以示祛污治邪。滴血时,台下燃放炮仗、高升,台上锣鼓齐鸣,观众人头攒动,场面热闹非凡。
  东坝镇处水路交通要津,镇上各类戏曲演出较多,此俗起自明永乐年间。当时朝廷为防胥河洪水下泄使苏、锡、常成灾,于东坝段河道中筑一大型石坝,隔断上海至芜湖内河交通。这样一来,每逢船载戏班路过此地,必需由民工搬运拔船过坝,地方规矩是免收戏班搬运费,但戏班要留下唱一场“过坝戏”,若戏精彩,则由地方出酬金再邀唱几天。如此,东坝镇戏台上几乎是年年月月有戏,三天两头有戏。高淳民间逢官场搭台邀戏班演戏、接亲朋看戏也成为地方一大习俗。县内保留下来的有“祀神”、“驱鬼”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有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旋律平直、高亢嘹亮、原始古朴、用高淳方言演唱的《高拔子》和《高淳高腔》剧种。乡村每年春节期间兴灯,经费积蓄全用于唱戏了场,各地邀请戏班,全年草台戏或利用旧戏台表演达几百场之多,颇具名气的草台数“薛城花台”为最。高淳人喜欢演戏、看戏,几百年来已成为地方习俗。 
  人生如戏。俗话说:“戏里有,世上有”,“人生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将人生在舞台小天地里浓缩,用戏曲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由此产生的语汇,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活用语。例如:“逢场作戏”、“好戏连台”、“拿手戏”、“独角戏”、“重头戏”、“压台戏”、“草台班子”、“台柱子”等;又如“骑马拍大腿,喝酒喝空杯”、“打铁靠膀子、唱戏靠嗓子”、“唱戏佬带徒弟——幕后指点”、“唱戏的疯子、看戏的呆子”等,都是用来比喻世俗观,说明戏台与戏剧在人们心目中早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高淳古戏楼之多,在全省独领风骚,以往民间有古戏楼30多处。原处道教场地、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东坝东岳庙戏楼、吴祠观乐台戏楼、沧溪三元观戏楼、固城刘家垅戏楼。近年,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在已毁戏楼的基址上复建仿古戏楼达10多处,全县新旧戏楼达20几座。古戏楼,其功能不仅与道家早期“结草为楼”,演戏酬神和“观星望月”有关,而且台口朝向还与儒家礼教等级制观念相关。封建社会称演员为“戏子”,其社会地位低下,故戏楼台口通常朝北或面西,蕴含“君子面南,小人朝北”之意,由此可见,古戏楼台口朝向,也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代表性的高淳古戏楼有: 
  
  东坝戏楼 位于东坝镇胥河北岸。原系东岳庙的前进建筑,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三面环墙,一面观戏。该戏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戏台,下层供戏班住榻。戏楼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高11.5米,硬山顶。面积为159平方米。台上中间,利用立柱隔成前后台,前台演戏,顶设八角形藻井,后台化妆。天壁朝外上悬“柱岳擎天”横匾一方,两旁有墨绿色的楹联,横匾及楹联均系晚清解元、高淳著名书法家王嘉宾所书。正台两侧,靠倚柱用木板隔出两个子台,左台供乐队演奏,右台供上宾观戏。前台柱左右枋下之“斜撑”,雕成倒置的凤凰及太狮少狮图,造型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戏楼前有前低后高的斜坡式广场,占地面积为一千六百余平方米,可容观众数千人。  
  
  吴祠观乐台戏楼 位于淳溪镇吴氏宗祠内。系砖木结构,三开间,分上下两层。大门两侧砌“八”字形罩墙,门上方用磨制青砖叠砌横向门罩,石门框基部左右安置抱鼓石衬托。目睹正门外貌,给人以一派肃穆端庄气势。由台阶步入正门,堂间是贯通里外的串道。在封建社会,因轿夫地位低下而不得入大堂,东、西边间作临时歇脚用房。楼上,中央两柱间有屏风木板隔成前、后台,俗称“天壁”,以便前台演戏,后台化妆。天壁左右,为进出场“月门”,扇形门额上左书“出将”,右书“入相”。前台两侧间,隔成“乐台”和“包厢”。台顶,正中构筑三层八角形藻井,四周置以“平棋”天花。戏楼上藻井,不仅是衬托前台顶部构筑之装饰,而且在演唱时可使声音产生共鸣,起到扩音效果。 该戏楼大小木雕共计80余幅,均为精雕细刻。正台“天壁”上一幅方形高浮雕“双凤戏牡丹”图,边长2.3米。凤凰造型优美,形体逼真。仰观藻井,其间浮雕“双龙戏珠”图。穿枋下四角、木雕垂莲花蓝,蓝内分别刻出桃花、荷花、菊花、水仙,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繁华。台前立柱与横枋之间的木雕“斜撑”,刻画出两只雄狮,狮头下俯,狮尾上翘,狮背上站立文武天官。横联台口柱上的额枋,分别刻出戏文,内容有“郭子仪做寿”、“佘太君百岁挂帅”、“诸葛亮借东风”等典故。台口额枋与檐檩之间,分别挑出十四攒“凤头昂”斗拱,使戏楼装点得分外华丽。这些木雕,线条流畅,刀法精湛,神态生动,使戏楼增添了富丽堂皇的艺术风采。 
  
  沧溪戏楼 位于高淳县阳江镇沧溪东。距县城5公里,原为东吴赤乌二年(239年)所建,为三元观的附属建筑。现存戏楼史载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咸丰三年(1853年)三元观及戏楼均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1945年又遭火焚,1947年当地群众集资重建。现庙已毁,仅存戏楼一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沧溪戏楼台前屋面呈歇山式,坐北朝南,高上下两层,下层住宿,上层为戏台。戏台三开间,平面呈字形,两旁有子台,可三面看戏。梁架结构为九檩五柱串斗造,通高11.2米。正间屋面高耸,次间略低,侧为硬山顶。正台檐口有“沧浪一曲”横额,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方苞所题;两侧楹联“功名富贵一时事,离合悲欢千古情”,这一颇具人生哲理的楹联为清本邑文人邢鹤撰写。沧溪地方上为纪念城隍生辰,每年农历三月初六起,附近村庄连续举行三天庙会,戏楼上好戏连台,戏楼下人如潮涌,热闹非凡。戏楼前有一四合大院,占地达二千八百平方米。院中两株古红杨树,合抱的树干,茂密的枝叶,覆盖着整个大院,绿荫遮盖到前台屋面,将古戏楼衬托得格外古朴典雅。 
  
  刘家垅戏楼 又名万寿台,位于固城镇刘家垅村,为清代构筑。此台三面墙体合抱至前台边间,分上下两层,面阔三间,平面呈“凸”字形,木构架穿斗造,长11.4米、宽8米,面积91.2平方米。以往,农历十月初十为祠山庙会,村民们利用“祠山”生辰演戏及秋收登场后在该戏楼上唱三天秋戏,以贺丰年。民间有万寿台演戏有“铛锣一响,屋檐水直淌”之说。 今戏楼后台板壁上,仍留有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全福班”及民国初年演出时题在后台板壁上的戏目:《天关楼》、《龙凤旗下》、《白虎堂》、《定军山》、《女绑子》、《置田庄》、《磨豆腐》、《北良关》、《渭水河》、《朝贺》、《朱砂痣》和“找戏”《遗翠花》等20多个日夜场演出的剧目单。  
  薛城花台 位于薛城村祠山庙前,是农历三月十八庙会前搭起的县内社戏中规模最大、含美术性较高的舞台。自清康熙年间起持续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该台座南朝北,背水面庙,前后台长16米,宽13米,高8.5米。薛城花台对联分五柱十楹,其中有:歌传石臼龙惊起:唱彻花岗凤欲鸣。整个台型从左右两侧、台口额枋上仿照宫殿形式纸扎、彩绘泥塑人物装扮,层次分为五架彩屏,计有50多个门龛,内泥塑戏剧人物及历史人物典故。此前搭台需突击40余天方成。造型侧观不同面显示不同层次,总体给人以挑檐翘角,五彩缤纷,绚丽璀灿而故名。 
  高淳境内不仅保留下许多古戏楼,而且还保存了清代戏曲界的戏祖、老郎神像。戏祖老郎神,一称梨园神,快活三郎,道教称翼宿星君,即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唐明皇被奉为戏曲界的保护神,这与其酷爱音乐,善长打羯鼓,执政期大兴梨园,并亲自为宫廷乐工舞女们作曲,兼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的文艺全才有关。故戏曲界称梨园行,演员称梨园弟子。自唐明皇被追封为戏祖老郎神后,戏班在后台神龛上供奉“九天翼宿星君”的戏祖老郎牌位或神像。 演员们在后台化妆好出场前,都得叩拜戏祖,以求勿忘台词、卡壳。戏班到哪,将戏祖神带到哪,旧时称老郎神(戏祖)有督察戏班暗昧之说,梨园弟子尤为崇奉。 
(戏祖“老郎神”唐明皇神像画) 
  
  高淳戏楼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屋面造型均介于半“歇山式”。匠师们充分发挥无穷的智慧和艺术构想,因物设饰,巧妙地利用角梁挑出部分,雕刻成一对翱翔于空中的凤凰。如果你翘首凝望,只见屋面缓缓起戗,正间屋脊高耸,形如昆鹏之首,边间屋脊略低交错,似鸟之翅,整个外观造型似鹏鸟展翅欲飞,令人叹为观止。 
  戏楼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然而它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却是可以超越历史的。高淳古戏楼的古建艺术、民风习俗、戏剧曲艺的流传、雕刻艺术、宗教信仰等集于一体,内涵魅力在高淳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它是人民群众充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历史见证。古戏楼是群众文化的活动场所,它的兴盛与发展,对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交通信息

特惠政策

温馨提示

周边景点推荐

相关线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