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和平这个“旧市街”历时千余年长盛不衰,作为商品贸易集散地的古街巷也得以延续并保持至今,且风貌依然,古韵犹存。城堡内连接南、北城门的这条古街是集市贸易街,为古镇的主街,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青石板两边均铺河卵石,临街的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因地形关系,这条青石板主街北高南低,并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的走势,宛如一条腾起欲飞的青龙,古镇区东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眼水井,恰如青龙的双眼。主街两边的建筑群落间组成近百条以青石板或卵石铺......[查看详情]
佛子山景区范围面积137.3平方公里,由地下、地面及立体空间组成,东至旺楼,西至蛙岩,北至铜盆山,南至镇前鲤鱼溪,分为狮峰核心景区(11.5平方公里、旺楼二级景区(3.8平方公里、七星溪二级景区(6.5平方公里)、铜盆山景区。 狮峰核心景区景区又划分为狮子岩景区、笔架山景区、佛子岩景区、天生岩景区、磐石景区等。 旅游区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四个功能区:一是狮峰火山地貌核心区,主要功能是自然地貌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二是七星溪二级景区,主要功能是......[查看详情]
光孝寺位于建瓯市城南二里许,铁狮山麓,建溪之滨,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名闻中外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是游览、谟拜圣地。 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宁”、“万寿”,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重建,嘉靖毁于火灾,万历又重建,续后清康熙及光绪两番增修,民国十四年亦曾维修,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历史。 光孝寺占地九十一亩。......[查看详情]
归宗岩,位于建瓯城北十五公里宜均溪口,方圆四平方公里。峰峦叠嶂,山明水秀,古树参天,老藤盘错,岩洞峭奇,一壑万状,亭轩典雅,寺院别致。古人喻之宛若一盆“玉树琪花”,拱揖于碧水丹山之中。北宋诗人游酢称赞“奇冠南闽此最奇。”明代陈珪诗云:“归宗未遇朱夫子,廖落人间若不闻,假使当年聊一憩,风流何羡武夷君”。归宗岩是建瓯一大名胜,素有“小武夷”之称。 归宗岩景致,纯出自然,有鬼斧神工之妙,毫无雕饰之嫌。“九曲十八盘,盘盘有佳境”,其中“十景三洞”尤为奇......[查看详情]
古崖居遗构位于章堂涧南岸、丹霞嶂半崖,是武夷山现存十数处崖居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远望崖居遗构,离地数十米,镶嵌于半崖岩穴,不见天,不着地,上覆危岩,下临深渊,俨然空中楼阁;细观穴中建筑,大小数十间,一色木质构架,或深藏,或临崖,悬楼吊脚,风格古朴,恰如燕巢附梁,体现了古代武夷先民的智慧和胆识。据崖居洞中的摩崖石刻记载,此处建筑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当时太平军由江西进入崇安,崇安富豪纷纷在武夷山各处天险构筑避难所。城南士绅衷沂溪选择了这里,架天车(轳辘......[查看详情]
桐木溪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黄岗山和青龙大瀑布,为九曲溪的源头之一,是武夷山最清澈最纯净的水源,距武夷山风景区20公里。 桐木溪漂流也称“华东第一漂”,为橡皮艇漂流,漂流河段全长12华里,整个漂流过程约需一个半小时,惊险刺激。起点为自然保护区,终点靠近青龙川、桃源峪。水流湍急,险石挡道,上下颠簸,最高落差2.8米。 有四、五个落差极大的地方,全程都要紧抓皮艇,惊险不断,乐趣无穷,游武夷山年轻人必去之处。 友情提示:一定要带全身替换衣物。
位于光泽县城东,北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因顶有岩形似猴子,俗称猴子山。乌君山最高峰海拔1477米,方圆约20公里,有大小峰峦30余座。乌君山自古便负有盛名,山上有乌君洞、飞泉岩、仙桥石、巨蟒出洞、神龟下山、风动石、会仙岩、美人石、夫妻岩、水帘洞、香炉峰等20余处胜景。山间溪流纵横,风光奇特,奇松怪石,蔚为壮观,有光泽第一名胜之称。
佛教圣地——大觉禅院。 大觉禅寺,又叫大觉寺院。进山门,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供奉大肚弥勒佛,满面笑容,和蔼可亲。 弥勒佛两旁塑有四大天王,每尊有4米高。 二重殿为吉祥殿,供奉文殊菩萨,其后佛龛内塑有威武站立的韦驮菩萨(传为南天王八部将之一,勇武著称),面向大雄宝殿,注视动向,为寺中“守护神”。此殿两侧塑有二十诸天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过文殊殿才到寺中心——大雄宝殿,三宝如来(释迦牟尼)正坐其中,高大庄严,左右以普贤、文殊相配,为三天尊同殿,东西两......[查看详情]
黄峭公祠位于和平镇坎头村,是黄峭后裔祭祀先祖的祠堂。一千多年来,它已成为全世界三千多万黄氏后裔心目中的圣地。现存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筑,民国十年(1921)曾修,1995年再修。黄氏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构,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头墙,穿斗式构架,单进厅,面宽五间,为18.7米,进深28.1米。时代风格明显,古朴且具地方特色。 黄氏峭公祠的价值:黄峭作为晚唐五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创办书院,造福桑梓,培育人才,教育子孙不靠......[查看详情]
聚奎塔,亦称“奎光塔”,俗呼“聚光塔”,位于古镇区东南1.5公里的狮形山(和平水口山),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系黄峭后裔黄六臣父子首倡并捐资和主持修建。当地乡民也纷纷集资,历时20余年,于崇祯间告竣。聚奎塔平面呈六角形,五层,通高约20米,砖木石混构。这种砖木石混构的古塔殊为罕见,建筑结构独具特色。该塔每层均辟一券顶门,其朝向各异,门楣均有题额,底层门额阴刻行楷系明末军事家、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书题:“天启元年秋月吉旦 聚奎塔赐进士第知邵武县......[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