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海曙区位于宁波市的中心区域,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西南与鄞州区接壤。全区面积29.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10万,辖8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波市党、政、军、人大、政协机关所在地。 海曙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始建于唐长安元年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藏书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讲学旧址白云庄,还有唐代的天封塔、咸通塔和建于明朝的宁波城隍庙等。 海曙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查看详情]
普济寺三大寺之一。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重建,有殿阁堂二百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有殿宇九座,堂屋十六座。 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元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等。寺前有海印,亦莲花池,池中正对山门有八角亭、御碑亭。御碑亭为清雍正年间立。寺东南多宝塔,西南有石碑坊。
东钱湖西南的群峰之间,有山兀立陡峭,人称百步尖。因其山峰似长剑刺天,状貌峻奇,亦称百步剑。传说能以百步登上山巅者,可得一宝剑。相传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曾在此屯兵。
东钱湖东面的下水溪口,一山自东南迤逦而来,突兀湖中,三面环水。水既清碧,山亦多姿,取"山灵水灵"之意,名为二灵山。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至1115年),在山上建方形七层石塔,塔身每层四面皆精雕石佛。自元至清,该塔屡经兴废。1985年,重修二灵塔,复其旧貌。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斜照,塔影倒映湖中,蔚为佳景。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疏浚湖底淤泥,筑梅湖邵家山至杨家山长堤,名五里塘。宽约8米,首尾各建一石拱桥,东名下虹桥,西称上虹桥,以通舟楫。每逢暮春盛夏,雷雨过后,骄阳破云,上悬虹霓,下伏弓桥,山水辉映,景色艳丽。1961年梅湖被辟为农场后,此景湮灭。
沿上水溪一路走去,绿树夹岸,峰回路转,山盘水曲,群翠环抱,幽谷处有小村横街。北宋乾德年间(963年至968年),在此建寿宁禅院。南宋丞相史浩在其旁砌石百余丈,层峦叠嶂,宛若天成,称假岩。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重建佛殿,更名上林寺。昔日每当寺内早课晓钟敲响,涧谷共鸣,益显空山清幽,声闻数里。可惜,该寺现已无存。
位于东钱湖畔的陶公山上。陶公山遍植苍松翠柏,远眺似牛饮水,古称伏牛山。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伏牛山,改名陶朱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改称陶公山,名其临湖垂钓处牛头渚为陶公钓矶。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当时的郡守在陶公山上修建烟波馆、天镜亭。今馆亭早圮,石矶亦毁。
距莫枝镇不远的谷子湖,有一状似浮瓜的小屿,称瓜屿。屿上有岳鄂王(岳飞)庙,俗称西瓜庙。傍山依湖,四壁环水,有堤如瓜藤,与岸一线相连。庙前约百米处,隐伏一片沙洲,旧时芦苇丛生,成为岳鄂王庙的天然屏障。每当秋深鱼肥,北雁南飞,或月明星稀,湖山沉寂,风动芦枝,舟兴湖波,宿雁惊飞,凌空哀鸣。遂有"芦汀宿雁"之称。1990年,重修岳鄂王庙。庙内现存清代匾额10余块,最著名的是八大山人的题匾。
在东钱湖北面的月波山麓。山竹岸柳,掩映成趣,临涧听空山鸟语,登高眺湖光烟波。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丞相史浩在此建月波楼,并垒石成岩,辟宝陀洞天,钦赐"慈悲普济"匾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定名月波寺,后圮。明万历元年(1573年),相国余有丁就废址划地百亩筑五柳庄,神宗亲题"名山洞府"四字。明代以后,余相书楼历经兵火,今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