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决定从全国各地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到京参加建国一周年国庆盛典。刚解放不久的思普地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阻击残匪成为当时的三大任务。民族团结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和前提。只有抓好民族团结工作,才能发展生产和阻击残匪。中共普洱地委派出民族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深入少数民族山寨,耐心细致地做好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除思想顾虑,动员34名各民族的土司、头人及代表,并安排随行人员(兼翻译)8人,共46人组成普洱区赴京观礼民族代表团。代表团赴京路上,受到省党政军领导热情接待。在首都北京观礼期间,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观礼结束后,先后参观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昆明等城市。使代表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深感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坚定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1950年12月26日至31日,“普洱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宁洱县城召开。赴京观礼代表和来自全区各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观礼代表拉勐(佤族)、李兴保(拉祜族)等民族头人描述他们在怀仁堂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动人场面,与会代表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代表们纷纷表示,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卫生祖国,共同建设幸福美好的新边疆。最后经代表讨论并提出以少数民族风俗和方式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倡议,受到全体干部和代表一致赞同。
1951年元旦,在普洱红场(现县运输公司、邮政局一带)举行了“剽牛”、“喝咒水”和建碑签名活动。其誓词是:“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举行剽牛、喝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会后48名主席成员用傣文、拉祜文、汉文签名刻誓,立于宁洱红场东测楼旁。“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普洱区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象征。
1985年12月,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县委、政府将该碑移至县人民政府机关大院。1986年,普洱县委和政府把“民族团结誓词碑”公布定为县级文物单位。1990年12月27日至1991年元旦,中共思茅地委、思茅地区行政公署召开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40周年纪念大会。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倡议书》,并将每年元旦定为民族团结活动日。199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该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图册云南分册》。
为发扬50年来民族团结精神和谱写新时期民族团结新篇章及对全区干部群众、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2000年,经省、地人民政府批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民族团结誓词碑迁至普洱城北侧中山公园,将中山公园改建为民族团结纪念园,把碑安放于古典式六角亭内石制须弥座之上。碑的两测设立两块大型浮雕。牌坊式古典大门与四周围墙相连为长龙形。园内设展览室,展示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料。民族团结纪念园将成为普洱县具有浓郁的历史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