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晋府沧桑顾名思义,即山西省政府,位于太原市府东街 101号。始建于北宋初期,迄今已渡过一千多个风雨春秋。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北宋大将潘美曾在此扎营做帅府,后为州治、府治。金朝为河东路治。元代为行中书省治。明、清两代统治者又将此院作为山西的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为阎锡山的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抗战初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太原沦陷后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为......[查看详情]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旧汉县治)。1959年在一处古寺遗址中出土,共计1100余块(尊),为国内稀有之物。据石刻题记,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雕艺术作品。造像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块石刻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各种花卉纹饰,刻工精细,情态各异,有呼之欲动之感。每组5至7块,均可迭垒成塔形,现已将200块石刻迭垒成四幢“石塔”,形成一处廊下塔林,十分壮观。另有个体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查看详情]
古佛堂在长治县城北5公里东呈村左侧。创始年代无考。相传古时此地土崖崩陷,凸出一丘,形如佛像,人称古佛,建庙祀之。元明清都有重修。现存中轴线上的南轩和前后二殿为元代遗构,其余都是明清建筑。三座殿宇均为五开间,悬山顶,檐下除柱头铺作外,各施补间兰拱一朵。前殿五铺作双下昂,后殿六铺单抄作下昂,南轩五铺作双抄,用材规整,制作工精,结构严实。殿内梁架全为彻上露明造,梁枋断面多为原材料砍制后使用,规格不一,手法简朴,具有元代特征。殿顶琉璃吻、兽、龙、凤、狮、象、仙人......[查看详情]
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位于长治市内的梅辉坡。它是根据1946年3月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的决议,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于太行太岳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而建立的。1951年落成。 占地总面积为9460万平方米。陵园开南、东两个门,南门为正门。大门两壁是戎子和同志亲笔题写的对联:“英雄功劳换来民族幸福,烈士血汗奠定国家安全”。进入园内,青松郁郁,鲜花遍地,显得十分庄严肃穆。陵园的中心耸立着太行太岳烈士纪念碑,碑高23米,是陵园内最突出的建筑物。碑身......[查看详情]
山西祁县日前建成一座晋商度量衡博物馆”,成为晋商旅游线上颇具魅力的新景点。 明清时期,晋商曾汇通天下,财雄四海,度量衡器具是当年各大票号、商号中的必备之物。在晋商发源地的山西晋中地区,留传下来大量精巧奇绝的度量衡器具。 这座博物馆位于明清巨商的故居,馆内陈列有远古时代至民国的各类度量衡器具近千件,有尺、釜、升、斗、权、秤、天平等种类,器具质地包括陶、骨、铜、铁、玉、瓷、石、木、竹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度量衡的产生、发展、统一的历程及其在人类历史长......[查看详情]
兵宪牌坊俗称石牌坊,位于和顺县城关镇中和街北端。 兵宪牌坊,是明朝末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刘弘光,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其老师、山东省按察司昌平兵备道副使药济众所立。 兵宪牌坊,由88块灰青石砌成,四柱三楼,雕刻精致。主牌坊高达9.57米,宽8.5米,为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中间两根柱子高达5.9米,两边两根立柱高达4.6米,每柱前后各有护柱战石两块,战石上各自雕刻有大狮子一只,小狮子一对,共有大小狮子24只。石柱两侧,刻有荷花、牡丹纹......[查看详情]
大同火山群是我国第四纪火山群之一。目前已知的有30多座,主要分布于大同盆地东部,可以划分为东、西、南、北4个区。东区在许堡、神泉寺一带。西区指爪园与西坪北地区。南区是桑干河以南。北区系大同市以北的山。根据火山外部形态特征,可分为4类:一是穹窿状的,由玄武岩组成,没有火山口,如孤山和峨毛疙瘩等。二是壳状的,由玄武岩组成,如肖家窑头火山和大辛庄火山等。三是半圆形的,系火山喷发物沿山前裂隙喷出,依山坡流动而成。四是马蹄状的,由玄武岩流、火山碎屑互层组成,火......[查看详情]
观音堂三龙壁位于观音堂山门前,辽代始建的,从建造风格看,为明代遗物。 此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琉璃龙壁。壁长12米、高6米、厚1.2米。壁座以镌饰花纹的青石为础,础上筑须弥座,座间束腰有三层琉璃兽,下层是二狮相争图;中层是奔马、麒麟等,此层中间还有一长约1米的黑色琉璃花卉图案;上层是行龙,呈二龙戏珠状。每层雕兽间均以竹柱相隔联。龙壁顶部的四周有四十组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承托着五脊琉璃瓦顶、脊兽、龙吻,造型优美,色泽艳丽。 壁身两面各有三......[查看详情]
魏碑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大同作为北魏早期都城达九十六年,可以说是魏碑书体的一个发祥地。现今留存下来的北魏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城东6公里的石家寨村,是出土的魏宗室王公志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种。 墓表高0.49米,宽0.45米,楷书十行,每行七字。墓志高0.45米,宽0.55米,楷书九行,每行八字。两碑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查看详情]
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 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