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18世纪之前,沙皇俄国的一大弱点就是缺少通海门户。当时对外贸易往来的唯一海港是北冰洋上的摩尔曼斯可。但该港位于北极圈附近,气候寒冷,结冰期漫长,一年的通航期不到半年光景。若要与欧洲主要国家联系,就得取道北冰洋和大西洋,航程远达数千海里。这对于图谋向外侵略扩张的沙皇帝国来说是极不利的。于是,彼得一世于1700年发动了“北方战争”,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口,在波罗的海之滨取得了一处立足点,获得了通向欧洲的新门户。
自夺得涅瓦河口之日起,彼得一世就在此安营扎寨,并立即兴师动众,大兴土木。从1703年起,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起了一座要塞和城堡——圣彼得堡。同时,大教堂也为了纪念圣徒彼得堡罗而隆重奠基。它是彼得保罗要塞内的主要名胜古迹(要塞即彼得堡旧城,因该教堂的建成而被俗称为彼得保罗要塞),也是彼得堡最早的象征物。
这座教堂原是木结构,1712年改建成石砌建筑,1733年完工。瑞士建筑师多梅尼科·特列津尼主持设计建造,为一座巴洛克式风格的教堂。外表线条简洁,形象庄严肃穆。一座高大尖顶的钟楼威武地屹立着——从远处就可以看见它那金光闪闪,垂直的金属尖,陡然冲破要塞矮墙。彼得保罗要塞的尖顶高123米,是全城最高的建筑。顶尖高40米,为金属结构,表面用薄金粘贴而成。上端是一个做成天使十字架形状的风向标。天使高3.2米,翼展3.8米。但从地面仰望却显得很小,似乎远在天边。1720年教堂的钟楼上曾装有音乐报时钟,1756年毁于水灾。1776年又新装自鸣钟。钟的机械部分由荷兰工匠克拉斯造,有11个钟铃——最小的重16千克,最大的重5吨,于1761年就已运抵彼得堡。1952年自鸣钟又被改造,每昼夜可自鸣四次,及时向人们报时,并成为要塞的一大景观。这个钟楼也曾多次给市政当局带来麻烦,如闪电轰击尖顶,引起火灾;对其的修理,都要求能工巧匠们既有本事,又有胆量,既要灵巧,又要心细。1830年建筑工彼得·杰鲁什金不用脚手架仅仅使用绳子登上顶端,修好了损坏的十字架,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彼得保罗教堂的内部装修也很特别。橡木雕成的涂金圣像壁装饰成一座三开间的凯旋门,圣像壁上的每一组图案加工极其精细准确。这项工作是由两名俄国工匠特里丰·伊万诺夫和伊万·杰列加花了四年时间完成的。教堂四壁以鲜亮的颜色为基调装饰,拱顶雕有各式图案,弧形窗边挂有18幅以福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这些画是彼得大帝时期的艺术家A·马特维耶夫,Р·格泽尔,Б·依格纳契耶夫和Н·别尔斯基等人所绘。大厅悬挂着镀铜吊灯和有色水晶灯架,内壁饰有43幅精雕细镂的木刻雕像。彼得大帝和罗曼诺夫王朝家族有多人死后均葬在这里,他们的陵墓在教堂南门离祭坛不远的地方。亚历山大二世夫妇陵墓上的墓碑特别引人注目,石棺是用阿尔泰玉石和乌拉尔蔷薇辉石作的,仅这项工作就耗费了17年时间。大教堂亦曾被作为显耀俄国武力的博物馆。这里陈列过18世纪俄国军队与瑞典和土耳其作战期间缴获的各种证章,城门和要塞的钥匙,20世纪初这些战利品被分散到其他博物馆展出,现在教堂内只有42枚证章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