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城市文化路北,有一幢红色的俄式建筑,塔城人都习惯地称之为“红楼”。现在,它是塔城地区塔城报社的办公用地,名列新疆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它已见证了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关于红楼的历史,要追溯到1910年。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沙俄取得了在塔城设领事、贸易免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塔城成为中俄贸易的一个重镇,到塔城做生意的俄国商人渐渐多了起来。原籍俄国的塔塔尔族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到塔城筹办商务,看中了乌孜别克族人哈吉台家的院落位置,想买下来开办商场。但双方在价格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哈吉台漫天要价,后来干脆拒绝卖房。对此,热玛赞·坎尼雪夫十分生气,他赌气一定要在哈吉台院落旁盖一座塔城最好、最高的建筑物。
不久,热玛赞·坎尼雪夫选定了在哈吉台院落北面的一块地,并专程从俄国请来设计人员,买来上等木料,自建砖窑,他还亲自筛选了一批能工巧匠。工程进行了三年。这座当时塔城最好、最高、最豪华的建筑物占地885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大小房屋16间,天棚、地板、门框、窗棂上均有精美的图案,临街的墙全部呈红色,得名红楼。
红楼屋顶为绿色,是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在红楼的西侧,热玛赞·坎尼雪夫还盖了一座清真寺,面积较小,塔顶呈蓝色,被称为“蓝寺”。
红楼建成交付使用后,成为当时塔城进出口贸易的中心,迪化(今乌鲁木齐)的许多商号也慕名前来在此开设代办机构。
上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新疆政局的动荡,红楼也几易其主。1933年,新疆军阀盛世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热玛赞·坎尼雪夫逮捕,红楼被没收,改做医院。“三区革命”时,红楼被交还给原主。热玛赞·坎尼雪夫之子接管红楼后不久,将其捐给了政府,仍做医院使用。之后不久,红楼被改做塔城地区行政专署办公楼。1975年后,红楼被改做招待所,后来又改为塔城行署农口部分处局的办公用房。1985年,红楼被划为塔城报社办公用房,报社在维修中拆去毛炉、改装暖气,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