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白佛山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镇焦村正北边,东靠东平县城,南邻大清河,西望东平湖,北依群山。 白佛山又名金螺山,俗名白虎山。位于东平县城西侧,海拔450米。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至南,大小数十山头,似巨龙逶迤南去,并由低渐高,白佛山为最南峰,拨地而起。从此南至徐州,再也没比她更高的山了,碑文称其“雄镇一方”。白佛山曾称“危山”,自山前远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座并对天常笑的弥勒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挂的大串佛珠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称山为“危山”,更为形象不过。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座落在山阳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处,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2尊)。年代从大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至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
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海拔370米,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向南,绵延十二华里,大小数十山头,峦峦相连,峰峰相峙,白佛山为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龙对天长啸,若猛虎横卧东原,危岩绝壁,狮崖熊峰,古人称其“山势奇绝”,一点也不过分。白佛山象一尊正襟端座的弥勒佛,佛仰天大笑,威严大方。
白佛山苍松翠柏,远看一片葱笼,近看巨石嶙峋,山石与林木相掩映,给人以既雄又丽,刚中含柔的感觉,古代诗人游白佛山之后,就曾留下诗曰:
半山系马防层峦,奕奕金螺斗际攒。 俯视林城挥汗雨,下临泉壑渡沙湍。 洞飞云迹常流润,佛勒石形不碍宽。 乘兴徘徊幽静里,几忘身是散闲官。
白佛山虽然没有雄壮威严,傲立岱顶之上的“探海石”,但是这里的危石累累的壮貌倒也使游客感到惊叹不已,同样也充满着一种雄浑之气。这里也没有悬挂在高山绝壁上凌然不屈的“泰山松”,但是山坡上长满了多种多样的乔木和灌木倒也十分茂密,却也构成了完整旺盛的植被层,显示出了白佛山的无限生机,给游人添了精神,长了兴致。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至南,大小数十山头,似巨龙逶迤南去,并由低渐高,白佛山为最南峰,拨地而起。从此南至徐州,再也没比她更高的山了,碑文称其“雄镇一方”。白佛山曾称“危山”,自山前远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座并对天常笑的弥勒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挂的大串佛珠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称山为“危山”,更为形象不过。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圆雕座像。身高6.6米,高座莲台,面目端庄,双目微合,神态凝重,肃穆伟岸,气韵非凡。据专家考证,此像既有我国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全国实属少见。主像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小龛。每龛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仅有十几厘米,或端坐莲台,或合掌而立,神态各异。龛旁刻有像主题记,笔法雄健,字体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韵。东壁最下方有一长方形龛,内雕《涅?图》。主像头南仰卧,胁骨裸露,弟子们围坐身旁,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头,或抱脚,神态各异,是一幕活生生的吊丧景象。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寺主王子华□□□等刻字。
唐窟位于隋窟的西侧上方20米处的峭壁上。窟有两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为断崖,只有从西口攀缘人工石窠(当地群众称抠罐子鼻)方可出入,真是不险不成游也。内有造像三尊,中为一园雕座像,高2.4米,两膝下垂,面南端座,高内髻,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似菱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整个头部表现的统一和谐,比例匀称,雕刻极精细,通体光亮,形态逼真,可称唐刻之精华。主像两侧各有一侍者,?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袈裟、璎珞,亦通体磨光。
宋窟位于最东侧,内有造像十二尊,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型与面目酷似鉴真肖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对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爱戴。
唐龛,位于主窟西侧。以石壁凿拱形龛,内有造像三尊,被专家考证为一佛二弟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