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学校概况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3月正式批准,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山西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师范学院。学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分为北、中、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54778平方米,建筑面积365483平方米。现有本、专科在校学生10595人,全日制成人脱产学生1442人,高师函授学生7050人,成人夜大442。新建的太原师范学院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查看详情]
新建成的山西聚华体育场,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是集全新人工草皮高标准足球场,400米8道标准塑胶篮球场地于一体的全天候体育运动场。全部依据国际足联、篮联、田联有关场地标准建设的高标准运动场地聚华体育是多功能的运动中心。地处太原市繁华体育商品一条街,位于山西省体育馆西侧,属人气、地气两旺之地。是企事业,行业团体举办运动会,展示宣传活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举办大型运动会。会员俱乐部及训练体育专业队的最佳场所。 新建聚华体育场可代办动......[查看详情]
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占地10公顷,建筑面积21300平方米,外观雄伟,造型别致,整体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竞赛功能规范,经营项目多样,充分体现了竞赛功能与国际接轨,项目设置与全民健身接轨,经营活动与市场接轨的时代要求。它的建成为省城人民提供了一处大型的体育竞赛、全民健身、休闲娱乐的综合活动场所。 一、整体布局合理 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整体平面布局、建筑构思是经领导、专家、体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多次研究和讨论,又汲取了国内外诸......[查看详情]
山西省太原五龙沟体育训练基地成立于1986年2月,隶属山西省体育局。基地位于太原市与晋中市交界,太榆路中段以东4.5公里处,环境幽静,风景怡人。 多年来,在省体育局的领导下,基地党支部带领全体职工,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基地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1988年5月,由原国家体委和我省共同筹资,利用荒山荒坡修建起了我国第一条长2.28公里的环行全封闭自行车训练比赛专用公路。它象一条彩带横挂山峦,蜿蜒曲......[查看详情]
山西体育场综合健身馆是集跆拳道、台球、乒乓球、羽毛球、交谊舞等多种健身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健身馆, 山西体育场综合健身馆本着“全民健身,重在参与,贵在坚持!”的理念,真诚欢迎您的光临! 活动须知 1、除本场工作人员外,一律凭标(卡)入内活动。 2、凡参加活动者,须交押金;台球50元,羽毛球50元,乒乓球10元。 3,自觉爱护器材,如有损坏照价赔偿;乒乓球拍25元/个;台球杆50元/根,台面损坏......[查看详情]
山西省体育中心成立于1978年,时称山西省体育中心基建处,主要承担体育中心筹备、规划和建设及省体委系统基建任务。1983年正式改称山西省体育中心,之后逐渐发展成集场、馆、管理、竞赛、接待、经营等综合性建设管理单位。 1990—1993年底省体育中心完成了省体育场的建设任务,承办了第八届省运会开幕式,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全国职教运动会开幕武等大型活动,充分显示了体育现代化的技术功能及设 施,荣获建设部颁发的大型体育公共建筑“鲁......[查看详情]
在稷山县城西4公里,南有汾河水,北有吕梁山。村西有唐代古刹——青龙寺,寺内保存有元代壁画,早为国内外学者所仰慕。近年寺西300米处,考古开掘出14座宋金时期的砖室,雕花墓。 马村墓室全部为砖质仿木结构,按宋金时期民宅院落形式建筑。北为堂屋,东西为厢房。全部装饰隔扇,四周回廊环绕,院栏花纹雕刻各异,有鱼鳞彩瓦、脊饰螭吻狻猊。这里的房屋建筑分单檐、重檐,做工细腻,斗栱结构也精巧。 雄伟的楼台殿阁的下部,为雕花须弥座,雕有花纹、走兽、人面。生、旦、净、丑......[查看详情]
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内,设有毛泽东故居陈列馆。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故居在台怀镇塔院寺。后院正房的左间,就是毛泽东当年故居的住室。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放有砚台和插着毛笔的竹筒,桌子前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的方台上放火盆,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房三间,中间是堂屋,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和任弼时当年故居室。
在山西太谷县城内西南隅普慈寺内。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徙县址于此。寺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 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高耸凌空,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色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现除白塔为宋代遗物外,其他如乐楼、大殿、厢房、配殿、藏经阁等,雕刻华丽,彩绘鲜艳,皆为清代建筑。 塔平面八角形,七层,高50米,每层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层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查看详情]
凡名挂“正街”两字的街巷,严格地讲都应该是呈正北正南走向的。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对那些呈正东正西走向的街巷,往往也出现“正街”的字样。然而,绝少有像“天地坛正街”这样,既非正南正北走向,也非正东正西走向,而是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何以出现如此现象呢?不揣冒昧地说,这是一个工作中的失误。这是对汉语的文字中“正”的概念,理解偏颇的一个具体反映。我想,当年的命名者之所以要给这条街加上“正街”的字样,可能是为了与其它的派生巷——天地坛一巷、二巷……,起个区别的作用吧......[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