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全程旅游网!
您所在的位置: 全程网首页 > 通辽景点 > 库伦辽墓壁画

库伦辽墓壁画

详细地址:

开放时间:

景点简介: [查看全文]

景点简介

    一九七二年,在库伦旗库伦镇前勿力布格村连续发现几座大型辽墓,出土许多珍贵的随葬品轰动了考古界。一九八六年,墓中的精美壁画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一时成为海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前勿力布格村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新开河缓缓流过。从前勿力布格村北200米处起,有一条通过村中间向西南延伸的漫岗,这几座辽墓就坐落在这个漫岗上。据专家考证,前勿力布格村是辽代懿州的辖地。懿州是辽圣宗女儿越国公主的私城。越国公主下嫁国舅萧孝忠,在辽代契丹人当中,一般不受辈分亲疏的限制,外甥女嫁给舅舅是常有的事。这几座辽墓,从地势看可能是萧孝忠一系子孙。

    库伦辽墓壁画,就尺幅来讲是目前发现的辽墓壁画中最大的,就技巧来讲也是最好的。写实是辽墓壁画的艺术特点。正因为写实,所以这里的壁画,一须一发,一枝一叶 ,都力求精确,无草率夸张或不实之感。画人物,结构准确而富于表情;画驼马,浑然一体,细腻逼真。《辽史.仪卫志.舆服》中记载“乘马入猎围”、“凉车……罢猎用之……驾以橐驼”,就是指出则以马,入则以驼。一、二号两墓墓道两侧,左画一马,右画一驼,便是这种出行和归来的象征。但同样内容的画面,一号墓的场面要比二号墓大得多,不但有仪仗、大鼓,而且出现了墓主人的形象;二号墓没有这些,也缺乏那种显赫感,这大概是由于墓主人的身份不同。因此可以看出,不但壁画的画法是写实的,内容也同样是写实的。一号墓的外层和二号墓外层的车骑部分似乎出于高级画师之手,不但线条流畅,色调和谐,而且画出的每个人物由于身份不同,表情也各异。墓主人虽偏居一隅,却成为画面的中心。他板着脸,神态高傲,象是要对一切进行裁决。周边的随从卑躬屈节,仿佛在等着主人的吩咐,这样更烘托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画面上男仆粗犷而表情严肃,女子拘谨娴雅,颇与身份相符。从画面上看,出行时,主人在场,仆人们整装待发,恭谨而立;归来后,主人入内,仆人们有的则席地而坐,有的扶车辕交谈,衣着不整,神态懒散,表现出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与松弛。这些反映出当时的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修养,他们试图通过壁画表现出北方草原苍凉旷远的景象和契丹民族豪放洒脱的民族性格。库伦辽墓壁画不但继承了唐宋两代写实主义的传统,而且在技艺上也与唐宋有师承关系。

    这些画很可能就是汉人画师画的。辽朝统治者南下牧马,俘虏来各种工匠为他们服务,其中当然不乏画师。就壁画的作画程序来讲,也和唐宋相同,就是在土墙或砖墙上先作泥帐,泥帐每隔2米左右钉一个陶制楔子,钉二三排,然后再把掺有麻刀、谷秸等纤维的白灰涂在泥帐上面3—4厘米,这样泥帐与白灰便紧紧粘合在一起了,画师就可在白灰上面作画了。辽墓壁画所用的颜料以赭石、石绿、石黄、朱砂、石青、白粉为主,这些颜料料质好,色采纯正,在风剥月蚀下八、九百年,仍然十分鲜艳。画师在作画时用色也十分讲究,既有单色,也有复合色,同一颜色也有轻淡浓重之分。在画面布局上也是别具匠心,一号墓的出行图,驭者牵马静立,男主人作临行前的嘱咐,两少年忙着驾车,女主人则对镜整容。有动有静,动静交错,使画面充满了生活情趣。

    库伦辽墓壁画是当时辽代社会现状真实的反映。自从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奴隶制政权,一直到辽朝灭亡,奴隶制残余始终存在,一号墓和二号墓壁画就反映了这种奴隶制残余的情况。其中衣襟掖带者多为执贱役的下层奴隶,因为驭者、鼓手、仪仗人员中持什物的这些人需要每天干活,所以撩起衣襟便于奔走。至于那些持骨朵的随从,持刀警戒的卫士,捧砚的小吏,指挥驾车的老者,则高出下层奴隶一等,衣着介于主人与贱奴之间,神态比较自如。在执贱役人员中,契丹人多为近侍,汉人则远离车骑,同样有亲疏之分,这是当时民族关系微妙的反映。

    库伦辽墓壁画,历岁月沧桑,铅华洗尽,仅以质朴示人,真可谓大道至朴,大美无言。

最佳旅游时间:夏秋季节

交通:奈曼旗可在客运站乘奈曼旗至库伦旗的长途客车到库伦旗

交通信息

特惠政策

温馨提示

周边景点推荐

相关线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