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典型的元代建筑,石柱内侧刻有“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置”等字样,既继承了宋金的风格,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一个王朝,所以它对汉人的统治采取了划分等级,不许养马,家中不许带刀,一人犯法、五户连坐等高压政策。
献殿中除了石供桌外,东、西各立有石碑,多为历代维修庙宇和老百姓的捐银记事碑。人们常说韩城文化积淀深厚,这些记事碑就是深厚文化积淀的表现之一。
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年附属建筑多遭损坏,唯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原占地近2000平方米,1998年经过全面维修并正式开放接待游客,2012-2013年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后,大禹庙占地面积扩大到12000多平方米,建成了新门楼和祭祀广场,重新对院落进行了绿化,形成了一条轴线,两进院落,三级平台的新布局。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交界处)为大禹所凿。当时,这座龙门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龙门山口,口宽八十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说起大禹啊,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而在韩城人的心目中,对大禹更是充满了崇敬之情。因为大禹治水之地—龙门,就在我们韩城境内。传说大禹带领百姓开凿了龙门,使洪水归入河道,东流入海,这里才沧海变成了桑田。《禹贡》一书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指的就是这里以北60里的龙门。《诗经﹒韩奕》中咏道:“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意思是说梁山这块地方是大禹把他治理好的。韩城人民为了纪念大禹的凿山治水之功,不但把“龙门”称作“禹门”,而且沿黄河各村都修建了大禹庙,祈求大禹神灵佑,使滔滔黄河岁岁安澜。
进入山门就是大禹庙的正院,也是大禹庙的中心建筑院落,正北为大禹庙的献殿和正殿,正殿之前原来有东西两座戏楼,始建于明代。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至十二(传说六月初十是大禹的生日),这里都要举办三天盛大的禹王庙会,然后给神唱三天三夜的对台戏,以歌颂大禹功德、庆贺丰收,祈求风调雨顺。所谓对台戏,就是举办庙会的社家分成两家,一家请一个戏班子,分别在东西台子上演出。演出时,两边戏台同时开场,一会东台出现了精彩剧目,观众就拥向东台;西台一发现观众少了,马上又换个出彩的节目,观众就又拥向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