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一处身在闹市却远离喧嚣之所在,以其“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风韵,成为这座城市一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历经千年流转,古运河涛声依旧,但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此刻却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惊艳”转身――随着有关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至2010年,街区将全面完成核心区18.78公顷的保护、整治、复兴,成为集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一幅充满神奇和新意的江南水乡美丽画卷,正在向世人缓缓铺开…… “活态保护”:见证文脉的延续
从南禅寺往南,沿着跨塘桥、大公桥、清名桥一路行走,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吴文化、运河文化和工商文化交相辉映之处,岁月的源远流长将异常瑰丽的历史文化珍宝散落在此。
“户户枕水、家家码头”的沿河民居错落有致,原生态的特质朴素但却鲜明;老作坊、旧厂房,在一处处沿河而生的工业旧迹中,当年的工商繁华依稀有迹可寻;而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水弄堂”,成为古运河“精华中的精华”……
该如何保护和挖掘这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并且在未来对其合理展示?面对这一难题,专家们在规划的过程中把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念定位为“活态博物馆”。“活态博物馆”意在对古运河和古建筑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这里的所有建筑、水体空间和人物活动以最自然、和谐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这座“活态博物馆”没有围墙,建筑由水弄堂、古运河及各种文保单位来体现,“藏品”就是文化遗产与人物活动,观众由居民和前来观光的游客组成。这就意味着,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还原”的同时,将着力使其“复活”。也正因为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一人一事,都将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留存下来,见证文脉的延续。
“以线串点”:跃动历史的表情
2007年12月,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作正式启动,而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这一进程更迈入了高速进展的阶段。
南长区按照“保护历史文物、挖掘文化内涵、恢复街区风貌、开发旅游功能”的原则,以“整体创造、有机更新”为指导思想,着手“整治一河一区”、“打造两桥景观”、“启动三馆建设”、“恢复四宅原貌”、“修五条道路”,打造12个旅游节点。
短短一百余天过去了,当再次踏足这片土地,眼前的变化无疑让人心生惊喜!经过河道清淤和生物治污,古运河清波再现;通过修复清名桥核心景观和复建老跨塘桥,“水”与“桥”的相映成趣将江南水乡特质进一步凸显;由永泰丝厂旧址改建而成的中国丝业博物馆规模初显,即将进入布展阶段,这一片静静伫立的民国式建筑,在未来将向人们诉说中国丝业的流金岁月;古运河和伯渎港的交汇处,正在完善中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将以富有特色的馆藏,彰显运河边曾经繁荣发展的“砖瓦文化”;正在建设中的古运河博物馆,也将在整个街区的最核心区域向世人展现流淌千年的运河文明;而以祝大椿故居为代表的四座老宅,修复完成后也将“活化”无锡乡土建筑的典型风貌。此外,配合整个街区的改造,通扬路、南长街、南下塘、界泾路、清名东路等道路的建设,拉开了片区路网框架,清名桥街区的骨架和风貌得到进一步明晰……
据悉,修复后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沿着一条水路和两条陆路,南禅寺、跨塘桥、民俗工艺园、鸭子滩、大码头弄、中国丝业博物馆、大公桥、古运河博物馆、清名桥、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祝大椿故居、水仙道院等12个旅游节点将被有机串联,在这幅“水墨江南”画卷中,人们可以细细品味她每一个生动的符号。
“百态生趣”:凸显旅游的魅力
家住古运河沿岸的居民曾经有着这样的“乐事”――或倚着自家临水而望的花窗木格,或在码头、桥头、岸边伫立,当看到古色古香的游船画舫缓缓驶过,他们与船上的客人“遥相呼应”。二十多年前,“东方神秘之旅”蜚声海内外。而在不久的将来,这样趣味盎然的画面将有可能成为这里最频繁出现的场景。这就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着力打造、并将成为无锡最具特色旅游项目之一的“古运河水上游”。
“开发旅游功能”,可谓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未来的重要定位。试想,在悠悠小船之上,伴随着古运河的缓缓水流,两岸旖旎的风光尽收眼底,这样的美又有谁能抗拒呢?
而街区将要打造的特色旅游还远不止这一项。从太湖大道至中国丝业博物馆,“丝绸一条街”将云集琳琅满目的丝绸制品;从中国丝业博物馆至清名桥,独具特色的老店铺将汇聚成“古玩一条街”;在民俗工艺园,以泥人、锡绣等为代表的无锡民间工艺项目将尽展吴地非遗魅力;而在清名桥向南的路段,与景区旅游相辅相成的高级商务酒店将在此出现……“东静西闹、东闲西游”,届时,南长街一侧体现昔日“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百业兴旺尽展;南下塘、大窑路则以静见长,江南民居的古朴典雅将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据悉,明年元旦,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旅游将投入试运行,至明年3月底正式运行。届时,这片“枕一条运河、踏千年文明”的土地,又将带给世人怎样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