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香港惩教博物馆位于香港岛赤柱东头湾道,馆内展示160多年来香港惩教制度的演变,由以往透过严惩犯人以收阻吓作用,发展至现今以帮助犯人展开新生为目的。
博物馆位于惩教署职员训练学院内,馆内规划九间展览室,展出600余件与香港惩教服务有关的文物,包括一座模拟绞刑台和两间模拟囚室,屋顶更设有模拟监狱瞭望塔,记载了香港惩教制度、刑罚,以及惩教人员制服、徽号等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馆内还展出了越南船民的生活、自制武器及其他宝贵资料。 參觀完畢,還可以到禮品店買點紀念品。参观完毕,还可以到礼品店买点纪念品。
香港惩教博物馆由主馆、附馆和社区服务中心3座建筑物组成,展出了六百多件收藏品和大量历史图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香港刑罚执行和监狱管理情况。主馆楼高2层,分为9个展览室,展品中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可算是1号展览室。
在这个展室内,放置港英一百多年统治中香港治安部门使用过的各种刑具,包括早期笞刑和藤条。笞台分大小两种,大的用于成人,小的则用于16岁以下的青少年“犯人”。藤条也分粗细两类,粗的直径有1.5厘米,细的也有1厘米,用粗的还是用细的,要看受罚者“犯事”的轻重程度。每次行刑,成人最多打18藤,青少年最多打12藤。假如“犯人”支持不住晕倒,在场医生会观察“犯人”是否适宜继续行刑,如果伤势太重,就暂时不再抽挞,但也不算刑罚结束,而是把没有打完的留到下次刑罚继续打完。由于这种粗藤暴打看上去太残酷,所以笞刑在1900年就被废除了。
这个展室内还摆放一种名为曲轴的刑具,由1900年开始使用。它是一个120磅重的绞盘,“犯人”违规后,会被强迫不断转动绞盘,直至筋疲力尽。这种刑罚的意思是让“犯人”累得无力再生“事端”。当然,何时可以停下来,是按照“判决”进行的,就像上面说的笞刑一样,如果“犯事者”没有按“判决”次数推完就累晕过去,则余下的次数还要在下一次执行时推完。据记录,曾有“犯人”被判罚推转曲轴1.25万次。 室内还展出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由英国引入的九尾鞭,其特别之处是鞭尾一分为九,打一次等于打9下,据介绍,这种鞭子抽一下就可令“犯人”皮开肉裂。
在第4号展览室中,设有两个模拟囚室,一个是模仿二次大战前香港域多利监狱的囚室,里面只有1张床、1张桌子和1个马桶。而另一个则模拟目前香港各监狱使用的现代化的独立囚室,除有带床垫的床和自动冲水马桶外,还备有卫生用具、收音机、睡衣和书籍等杂物。
早年港英统治时代,香港也曾经实行死刑,均为绞刑。全港只有过2座绞刑用具,但却处决过122名“死刑犯”。这次展出的绞刑台可说是博物馆一个“王牌”展品。香港的死刑到1993年才正式废除,但自1966年开始已经没有执行过死刑,两个绞刑台便一直放在赤柱监狱中,直到这次博物馆开展,才得以“重见天日”。
七八十年代,香港一度有数万越南难民涌入,他们因为没有生活来源,走上犯罪道路最后被判刑罚的人很多。在6号展览室里,可发现这些难民犯人的“无穷创意”。他们可以把鞋子挖出格子收藏香烟和纸牌,会用塑料汽水瓶加上泥炭粉改装成防毒面具(越南难民经常在难民营集体骚乱,香港警察前去压制时会施放催泪瓦斯),还会使用汽水罐酿米酒,以及剪破水桶底作乐器。这些“创意”令参观者大开眼界。
惩教博物馆前身为惩教署已婚职员宿舍,今年1月开始改建,10月份竣工成为博物馆。惩教署有关人员介绍说,设立博物馆的目的,是将惩教署介绍给香港市民,作为署方对外沟通的一道桥梁,署方还计划与旅游发展局合作,将博物馆变成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