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德庆颇章神山俗称“类乌齐”,在藏语中为大山的意思,由山名变成地名,又从地名演变成为县名。该山位于类乌齐镇旁,离县城30公里,山青水秀,环境幽雅。 神山山势不高,不通公路,比较适合于徒步旅游。每逢藏历6月15日,远近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带上充足的食物美酒,扶老携幼,全家出动朝拜神山。
多拉日追位于芒康县宗西乡境内,距芒康县城90公里,传说这里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的一个驿站,她在梦中梦到神佛降临此地。第二天早上,文成公主烧祈祷,祝愿此地成为神城,从此,此地的石头都形成了各种佛像,自然成像与人工雕像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处艺术殿堂,汇聚了藏汉民族的艺术精华。
东坝野生葡萄园地处怒江峡谷中,海拔2000余米,四季分明,素有“左贡小江南”的美誉。 这里民风古朴,人们热情朴实,性格极为奔放。这里的建筑高大,设计精妙,做工精细,风格独特,外观雄伟壮观、里面富丽堂皇,犹如宫殿,在左贡昌都地区乃至整个西藏堪称一绝。左贡野生葡萄质好味美,用其酿造的野生葡萄酒甘醇可口,回味无穷。
孜珠寺位于丁青县觉恩乡境内的孜珠山上,离县城约37公里。据说孜珠地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孜珠寺是苯教著名高僧罗邓宁波·仁增康珠于十四世纪中期再度兴建和恢复的。 "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洞叠叠。由于历史的原因,苯教这个曾经一度掌握过西藏政教大权的原始宗教,后来不得不让位于佛教,而到边远偏僻的地方隐藏起来,以保存存自己的势力。这使琼波丁青的三十九族地区成为苯教寺庙和教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地区。而孜珠寺是康区一带......[查看详情]
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公里,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957.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谷......[查看详情]
吉斯寺位于芒康县宗西乡境内,是芒康县五十二座寺庙中最大的一座寺院,文物保护也最好。目前僧人有八十多名。 该寺有一座“释迦牟尼像”据说是唐朝时期的文物,是大昭寺“释迦牟尼像”的前身。有对“嘎东曲登”也是唐朝时文物。另外,唐、宁元、明、清的文物也较多。该寺属红教派,但“叔父僧人”较多。该寺邻近有不同教派的果南寺、色堆寺、帕然寺。
卡若遗址位于昌都东南12公里的澜沧江西岸的昌都水泥场背面,是一处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遗址,距今约四千年,是中国西南地区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里曾出土有房屋遗迹二十多座,还有许多古人类所使用过的石制生产工具以及谷物、兽骨等,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有重要价值,值得参观,但交通不便。
朗巴郎增位于芒康县然堆村,距芒康县城70公里。 该寺有唐代石雕群像,传为文城公主入藏时雕成,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石像雕刻精美,线条柔和细腻,人物感情丰富,兼顾藏汉之长,是石雕艺术精品,也是藏汉关系史上的丰碑。康区群众认为朗巴郎增威望是自然形成的,而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是人工铸造的。因而可与大昭寺的佛像相媲美,在区内久负盛名。这里年年都有固定的朝圣节。
莽措湖自然风景区位于芒康中部莽岭乡境内,国道214线往北66公里处,距芒康县城90公里。 湖面海拔4313米,水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堆确岛、堆房岛是莽措湖上两个有个性特色的岛屿。湖周绿草茵茵,远处雪峰重叠,宛如画境。湖中的草鱼悠然自得,成群翔游。黑鹳、白鹳、水鸭、黄鸭等飞鸟翩翩起舞、翻飞嬉闹,与此同时,在高山草甸中,在花香鸟语中,汇合着牧民豪气爽朗的歌声,引人于人间仙境的乐章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在那曲东部各县的群山峻岭中,分布着许多奇特的天然溶洞,最神奇的是巴青县的麦莫溶洞,人称其为仙女秘室。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如两位守门的卫士,洞口不远处有石头垒起的祭台,洞口的上方有一个天然的白色藏文阿字。 洞口还有一天然石狮,进洞后有许多小岩洞,洞内挂满下垂的冰柱,“滴哒、滴哒”的水珠滴声在洞中格外清脆悦耳,各种冰块千姿百态,犹如万物再生。三座人形岩石,人称阎罗法王和其黑白两助手,还有许多天然佛像。再向前行,内套红色、青色两......[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