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土族是我国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互助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能歌善舞,服装富有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花儿演唱会”。 近年来,多数学者根据汉、藏文史资料的记载和群众的传说,认为土族是吐谷浑人的后裔。唐时,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逐渐移居青海东部地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轮子秋是一项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其惊险刺激的场面......[查看详情]
位于德令哈市北面10公里处,是一个景色极为幽雅的地方。 山上古柏重叠,满山苍蔚,间有丛丛红柳,簇簇山花,野草蔓藤铺满林间,山脚下白水河潺潺流过,河水山色相映成趣,使人留连忘返。
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其中最大的墓葬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这座墓葬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每层高约1米,宽3米,其上是泥石混凝夯层,以及砂石夯层和夯土层组合而成的墓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查看详情]
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甫八仙、黄反梁、大风山一带,随风蚀地域发展,形成大面积的“雅丹”群。这里地处内陆干旱荒漠,由于风蚀作用使比较松散的沙位岩层和盐层,形成一座座沙丘,强劲的西风又将沙丘雕琢成千奇百怪的风蚀地貌。远远望去有的象骏马、骆驼、大象、狮、虎、鲸鱼,有的酷似古城堡、帝王坟、千军帐,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位于都兰县巴隆乡,是这一地区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前256年)典型的文化遗址。 遗址中心部分开阔,外围环绕大小不等的山包数个,山包边建有房址,平面方形或圆形,土坯墙,存有木质建筑构件。房址周围有土坯砌筑的大型围栏,其内堆积大量羊粪。 塔温搭里哈遗址出土遗物属于诺木洪文化,遗址地处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腹地,内涵丰富。它对研究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聚落形态以及环境的变迁有重要科学价值。
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东南方向的一片荒漠地带。贝壳山不高,说它是座山,是大漠人诗意的夸张。东西走向,宽约六七十米,长约二公里左右。大约铜钱小约拇指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千姿百态。这里原本是一片碧水浩森的古海,尔今,古海退去,陆地隆起。贝壳山是古海的遗踪,也是古海的见证,它凝着地球运动一页巨变的历史。
位于德令哈市西南30公里处,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一咸一淡水域相通,人称“塔琏湖”。湖中岛上鸟禽群集,湖畔芦荡广布,均为游览胜地。克鲁克湖80年代经投资建设,湖水面积57.4平方公里,建有码头、旅游船、帐房餐厅等接待省内外游人游览。人工放养有鲤鱼、青鱼、鲫鱼、团头鲂、螃蟹、青铜虾等,水产品产量达170.5吨。
是青藏高原上地势最低的断线盆地,地理环境以干旱为特征,地貌由周边向中心依次呈现高山、风蚀丘陵、戈壁、沙漠和湖沼五个环带状结构。 柴达木盆地主要旅游景区(点)有察尔汗盐湖及“万丈盐桥”、南八仙、大风山一带的雅丹地区、德令哈柏瀑布、达布旦温泉、达布逊湖“湖中湖”、茶卡柯柯盐湖、巴隆国际狩猎场等,还有新兴的城镇和绿洲是开展“万丈盐桥”、“戈壁沙漠”、“雅丹在貌”、“绿州农业”。柴达木盆地是观光、狩猎和民俗考察等旅游活动的好地方。
在青海湖的西北角上,有东、西两座小岛,两座小岛上栖息着数以十万计的各种鸟类,尤以西面的海西山(也称小西山或蛋岛)上的鸟类最多,约有九万只,故人称“鸟岛”。 海西山高出湖面约八米,岛上地势平缓,气候温和,岛边水草丰茂,是各种鸟类栖息的天堂,因此,岛上到处都布满了各种鸟类的巢、窝,特别是在鸟类产卵季节,岛上的鸟蛋数量众多,故人们又把海西山称为“蛋岛”。 鸟岛上的鸟类资源丰富,有著名的“珍禽之冠”黑颈鹤,也有忠于爱情、丧偶之后不娶不嫁的斑头雁......[查看详情]
湟中县博物馆,在青海省湟中县城内,距青海著名寺院塔尔寺约一公里。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 展品大部分为本县出土文物,其中重要展品有从该县卡约村出土的卡约文化彩陶,从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和釉彩品,还有从塔尔寺藏品中选出供展览的金属和陶瓷器物以及竹、木、美玉和象牙等各种不同质地的雕刻艺术品。 全馆藏品约8000余件,以展现本县的民族和宗教文物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