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静居寺石窟:静居寺,位于静乐县城南12公里处的上润镇南侧。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现仅存石窟八个,旁侧立碑三通,窟内东、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五尊。石窟洞口坐东向西,高达1.2米,宽1.5米,进深1.5米。洞口形似正方形,门楣上有石刻莲花浮雕,门两侧有垂花雕,三号窟门蹲两小僧,二号窟壁上有毛笔题字,六号窟门北侧刻有“南无救苦观音菩萨”字样。所立碑文字迹模糊,落款处刻有“岁次丁丑七月辛酉朔十五日已亥建立”,上面几字已被砸掉,无法辨认准确年代......[查看详情]
在晋陕峡谷中黄河水面时宽时窄,形成许多险滩和急流,天桥急流便是其中之一。天桥急流,位于河曲县石梯村和水寨岛之间,全长20公里。峡深水涌的急流,边绵不绝的峰峦,构成一幅壮观的奇景,使人惊叹不已,心旷神信。“雾迷浪”险滩,横拦在峡谷中部,河心屹立着几座犬牙交错的巨石,急流从石洞冲击,浪花飞溅,水雾腾空,遮天蔽日,令人生畏。天桥村附近,冬季积冰成桥,冰桥下急流滚滚,涛声震耳,故而谓之“天桥”。大桥急流下游,现已建成天桥水电站。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
位于五台县南茹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总部在朱德总司令率领下于9月22日到达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翌日,到达五台县城。五台县举行了欢迎大会。周恩来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阐述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当日下午,总部驻南茹村。朱德和彭德怀等同志在这里战斗40余天,他们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创建了五台游击队。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率领一二九师,曾路居五台东冶镇,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回到久别的故乡,在东冶沱阳学堂作了抗日救国的演讲。后来,就在南茹村指挥了著名的......[查看详情]
在五台县城西南27公里善文村。 四周环山,寺成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无文献可考,原有规模不详。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层, 高约7米,上镌陀罗尼经,证明宋代已有此寺。寺内建筑,多为清式, 仅大佛殿是金代原构。大佛殿宽三间,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头用五铺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状,其上下用四椽状,而用驼峰,斗拱垫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两端又用长跨两椽的通托脚, 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少见的结构形式。
位于台怀镇南,距大白塔1公里左右。风光秀丽,号称“小南台”。自知夏秋之季,站在山脚仰望,只见漫山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林木茂密姹紫嫣红,烂漫锦绣,万绿丛中一点红,寺庙就建立在山巅,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林林木中间。梵仙山,又名饭仙山。饭仙二字据说是康熙皇帝金口御封的。
位于繁峙县附近、灵丘县城西桥沟一带,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 遗址为正方形,周长3000余米,南北各置一门。原南北皆有瓮城,现仅存北瓮城。城内正中有过街楼,城东2.5公里处为关门,门洞内置一块大型石碑,上书“平型关”三个大字。1937年9月,侵入山西北部的日军,向平行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南下夺取太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地,歼灭敌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品......[查看详情]
位于南山寺北侧的栖贤谷口,距台怀镇约5公里。寺院建造在悬崖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间殿堂,当中一间为穿堂,接着便是岩壁下的短窄石阶通道,通道中段,外侧凸起的岩石上建有六角亭,称为观音亭,亭檐下的横枋上有三幅画,表现的都是观音显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兽威胁的凡人。通道终极,是山崖中腰的大岩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间,出檐翘扬。殿内主供八臂十一面观音,观音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变化的法像。两侧还......[查看详情]
中台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台顶海拔2894米,面积200余亩。山顶有寺庙--演教寺,大部分已倒塌。中台顶巨石堆积,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碧翠生辉,如蛟龙腾起,人们称之为"龙翻石"。五台山气象站就建于中台顶上。
位于定襄县西河头村。因所在地得名,于1947年秋动员500余人,经40昼夜挖成。在打击阎锡山部的战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地道全长10里,三条大干线由东向西,五十多条支线纵横交错。地道分三层,二层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室、会议室。地道有出入口、出击口、卡口、翻口、“迷魂阵”、迂回枪眼、暗枪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装置设施,能防水、防烟、防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