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踏进元陵,迎面立有一块汉白玉方碑,上书四个醒目的大字 ——“元好问墓”。再向前走百余步,一个砖砌的拱形大门突现眼前,门额上书以“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迹。进入大门,立在元墓正中央的,是一通三尺短碑,上书“诗人元遗山之墓”七个明体字,系先生弟子按照先生生前所瞩,买石刻之。元墓一侧,碑碣林立,详细记载着先生的生平业绩。 陵园内有野史亭,传说系先生编纂野史的地方,民国十三年重建,高三丈六尺,为......[查看详情]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三关。据史料记载,宁武庆于明成代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重要关隘,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险要。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偏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辖边墙四道,总长数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查看详情]
位于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阳武村。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武访畴10岁丧父,32岁中进士,仕途顺利,为官清正,颇受好评,晚年讲学于西河书院。武访畴母亲朱氏,阳高县人,28岁时丈夫不幸亡故,朱氏矢志守节,抚育孤儿,享年73岁。武访畴为官陕西时,朱氏曾随衙居住,经常教诲儿子做官要做好官,是被礼教认为标准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道光十五年,清宣宗圣旨特加“旌表”。 朱氏牌楼原为三座,现存两座,主楼座落于村中,配楼建于村......[查看详情]
在忻县城西北20公里西呼延村。此地丘岭起伏,枣林丛集,古寺掩映其间,清静幽雅。创始年代不详,据建筑特点,宋代已有。元延佑五年(1318年)重修,明清时局部重建。现存正殿为宋代建筑,天王殿和观音殿为明代遗物。正殿宽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身檐柱较矮,明间装板门,次间为窗, 窗框甚小,屋顶举折平缓,正面外观近似敦煌莫高窟北宋窟檐。 檐头斗拱古朴,殿内依金柱制成神龛,梁架全部露明,砍削规整,俨然宋代遗构。殿内精工木雕神龛一间,是宋代我国小木作遗物中的珍品,柱......[查看详情]
从原平市驱车东行十余里,过滹沦河大桥,即是天涯山风景区。重峦叠峰,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已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诗人元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去冰雪嘉年华(忻州冰雪嘉年华)的N大理由 理由1 走进冰雪世界,顿时会让您眼前一亮,许多新鲜好玩的娱乐项目供游客选择。 理由1 雪圈冲浪是大人小孩们非常喜欢的游乐项目,冰雪嘉年华可以同时容纳2000余人进行活动,游客可以坐上大圈从雪道上飞驰而下。 理由2 雪道的分类给喜欢不通刺激的朋友们带来了非常大的选择余地,如果您是戏雪发烧友,何不赶快来体验一把呢。园里还有近2000平方米的自由戏雪区,积雪厚度达1.5米深,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查看详情]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东北部,南距太原158公里。其地北邻繁峙,南靠原平,滹沱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732平方公里,现辖6镇11乡,人口约20万人。代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农民画绘画之乡。境内名胜古迹达217处,其中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包括古文化遗址8处,古墓葬10处,古建筑22处,其它5处。总体格局为“一心三线”,即以代州名城景区为中心,北向串联雁门关景区延伸至大同云岗旅游景区,南向串联赵杲观森林公园等景点延伸至五台山旅游风景区,东向......[查看详情]
石灰岩洞,坐落在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从台怀镇寺庙集群区出发,顺清水河下走10公里,到白云寺,转而入西谷口,穿沟登山2.5公里即到。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夫人。千佛洞之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查看详情]
据记载,崞阳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建筑庞大、气势恢弘、规制完备。计有大成殿7间,东西廊房各10间,戟门5间,棂星门坊5间,敬一亭5间,小石林亭5间,泮宫坊3间,德配天地坊3间,道冠古今坊3间,金声玉振坊3间,库房3间,厨房3间,宰牲房3间,守庙住房3间,崇圣祠3间,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尊经阁上3间、下5间,文昌祠3间,乐楼3间,文昌三代祠3间,魁星楼1间,忠义祠3间,明伦堂3间,节孝祠3间,教谕署讲堂3......[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