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飞云大峡谷位于黄平与施秉交界处,黄平地界,大峡谷的主干流苗里河、抬拉河,发源于黄平县顶冠山,流经黄平县城,在飞云崖古刹脚下,被深切为峡谷,故称之为:“飞云大峡谷”。 峡谷深切200-300米,峡谷最窄处不足10米,全长18公里,两岸峭壁如削,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河谷迂回宛转,幽深迷离,变幻莫测,急流、迭水、滩濑、湾塘、深潭100余处。可谓步步有景、处处壮观。集幽深、奇特、雄峻、雅致风景之大成,漂游其间令您体会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自然神韵和“飞流直下......[查看详情]
距黄平县城25公里,原是黄平县城所在地。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华阳国志 南中志》记载:“汉且兰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一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南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能建成且兰国邑”。 府落在阳河畔,阳河如一条绿色的飘带,沿城东南缓缓向东流去。站立古城垣,展示在我们视野的是万亩大坝畴万顷。走在古镇宽阔平整的街道上,观两旁排列整齐的“印”字砖木结构房屋,一壁高大森严的封火墙,显得幽静典雅,古色古香。这里的房屋仍保留着明清......[查看详情]
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这里的镇大门叫国酒门,主干道叫国酒路,仁怀镇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国酒文化城和一个也许是世界最大的国酒酒瓶雕塑。 茅台酒厂就在著名的红军三渡赤水的赤水河边,特有的赤水河水质,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佳酿酒微生物环境。在怀仁镇可以看到,茅台人用几十年营造的国酒氛围无处不在。
翁项苗寨这里的女子们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都穿传统的服饰,而且身上的衣服大多出自自己的手,制作衣服的工艺十分精细,远近闻名:她们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然后自制、自绣,经反复捶打、晾晒、绣制,历三年两载才成就一件漂亮的衣服。再配上精美的银饰,使得这里的苗家女子有一种格外的美丽。 寨中保留着十分完好和古朴的苗家风情特点。 1、如何前往:翁项苗寨位于旁海镇,距离凯里市仅15公里,在凯运司车站或者州客车站乘坐往旁海、谷陇的班车都可抵达。 ......[查看详情]
红二、六方面军纪念碑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府和百余个乡苏维埃。同年8月,任弼时、王震、萧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永新突围经湖南进入贵州,于10月下旬到达印江木黄、松桃石梁一带与贺部胜利会师(红三军则恢复二军团番号)。尔后挺进湘西,开辟了以永顺......[查看详情]
青曼苗寨这里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随意到一户苗家做客,都有可能亲眼目睹苗族传统服装从生产到制作的整个过程。传统服装的衣料以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家织布为主。当地流传的《棉花歌》,唱述了找棉种、选种、开荒、播种、耕耘、捡棉、夹籽、弹花、纺纱、织布、染色、缝制的全过程。 每户人家里都可以看到染布料用的染缸。这种染缸用杉木板做成,高约2尺半,直径1米左右。染缸要养,谓之“养缸”,一个月左右才能用蓝靛染水把一匹布染好。 1、如何前往:青曼苗寨距......[查看详情]
贵阳市已经建成了长70公里,宽1 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形成了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省城五年内再添"绿腰带"第二环城林带工程已经启动。 住宿: 贵阳市商业贸易中心招待所 旅社 地址:遵义路324号附4号 邮编:550001 交通: 可以乘坐市内的1路、2路环形公交车观赏。
南花苗寨在这里主要看苗族女子的服饰。南花苗寨的女子多穿长裙,被称作“长裙苗”。这里的百褶裙长达80厘米。节日时的牛角银饰是另一个特色,“大牛角”长达1米左右。 因为交通方便,距离凯里比较近,这里的旅游开发程度比较好,有多家“旅游定点接待户”。河边建起了供住宿的木楼,还建了许多茅草亭,周末的时候人声鼎沸,河滩上停满了私家车,俨然半个渡假山庄。村民对此显得很漠然,一副事不关己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寨子逛下来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半个小时就可以了。不过,......[查看详情]
黎平八舟河这里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景观、河、溪、库水域景观、丘陵草场景观以及村寨田园风光。 景区以高屯镇驻地为中心,西起红族水电站,北至下乌鸦,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仙人岩、桂花台、鸬鹚架、江心岛和高屯天生桥(即黎平天生桥),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仙人岩:有四座惟妙惟肖的人形怪石,每座有三节石块垒成,上节较短,仿佛人首;下节较长,仿佛人身。其中三人并座向西,一人立于右侧。 桂花台:在八舟河的东岸,有一个......[查看详情]
地坪风雨楼是贵州省最大、造型最美的风雨桥。 长达50多米的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1959年毁于火灾,1964年重建。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而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将大小不一的柱、枋、檩、凳、栏杆等全部用杉木凿榫穿枋构成。桥体为长廊式木结构,桥上有一大两小共三座桥楼。居中的大桥楼是鼓楼式建筑,两边的桥楼皆为三层重檐双斜面屋顶。桥内侧的壁板上绘有纺纱织布、吹笙拉鼓等20多幅表现侗乡风俗的彩色图画。 四周的侗族人家十分朴素,毫不起......[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