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江南畲族风情村村中主要活动有畲族歌舞文艺演出、畲族婚俗表演、畲民祭祖、畲族对歌、畲族图腾介绍、畲族文化参观、畲族服饰表演、畲族体育活动、畲族风情摄影等,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旅游休闲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距云和县城西南8.5公里处的坪阳岗村,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村里都要举行盛大的“三月三歌会”,方圆百里及周边县的畲民也都涌向该村,一起欢庆一起歌舞。坪垟岗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有雷岗和蓝岗,即以畲族主要姓氏雷、蓝而分,中间以一条小溪为界。坪垟岗村是一......[查看详情]
出松阳县城,往西北方向2公里处有个乌井村,一进村就能看到一组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气宇轩昂,这就是堪称一绝的木雕艺术殿堂——松阳黄家大院。黄氏家族经过近百个春秋的苦心经营成为当地的望族,于同治年间开始在后院兴建“梅兰轩”和“竹菊轩”两座楼房。又于光绪年间在中院建起一座“武扶技楼”,并于民国七年投资55000块银元在前院兴建一幢规模豪华的“百寿厅”。前院“百寿厅”俗称“七间”,为三进七开间,面阔27.6米,进深33.8米,厅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置身“......[查看详情]
东岩,高60余米,四面陡峭,屹立如鼓,因岩壁呈赤色,故又称赤石楼。古人有诗日:“白日依山近,琼楼矗石危。千峰霞散绮,幻出赤城奇。”上赤石楼顶唯一途径需身傍峭壁,脚踏斜蹬,手攀穷窿,旋转于石缝之间,穿过二道“天门”方可到达。岩顶宽广,面积20余亩。处身岩顶,疑为仙境,松青竹翠,桃红李白,落英缤纷。放眼四周,山川美景一览无余。岩顶昔有定香院,现有八角亭,且有日、月池,传说二池一清一浊,现月池已毁,日池犹在,为人工凿成,长6米、宽4米、深2米,四季不涸。在赤石楼......[查看详情]
大洋山景区是仙都外围景区中占地面积最广的一个,它位于距离县城东南部约30公里的大洋镇。约占全县山地面积的22%,山地雄伟,奇峰突兀。大洋山可以登高揽胜,朝观东方日出,夕赏落日余辉。又有杜鹃花海与碧波荡漾的大洋水库,周围野生植物众多,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1℃,为难得的避暑度假胜地。景区主要有大洋山、大洋水库、蛟坑、槽头等四个景点,景观有云鹃花海、大洋水库、仙人叠箱、佛祖摘星、西海观音等。
鞍山书院: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位于长濂村南部的马鞍山缓坡处,故名鞍山书院。书院为三进三间两塔厢穿斗结构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为明代风格的江南民居建筑,屋顶曲面中间微凸、檐角挑起,梁作月梁,柱有卷杀,柱基为元代始有之鼓型素面。明代进士郑秉厚曾在此读书,四明士人杨守勤曾在此执教。传说,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宁波士人杨守勤远游到长濂村鞍山书院,看到这里景色秀丽,便留在书院执教讲学,明万历三十二年,杨守勤上京赶考,高......[查看详情]
绮霞园不大,但厅堂轩敞,风格古朴凝重,颇符合赵氏家族书香门第的情韵。无论是正厅“万古清风”的牌匾,还是琴鹤楼、定鳌堂等处都颇值玩味。赵四小姐(名绮霞、字一荻)的根源来就在这里。1964年7月,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台湾补行婚礼的佳音传来,洞源村的乡亲们兴高采烈,无不为两人的忠贞爱情隔海遥祝。
高姥山省级旅游区与仙居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毗邻。景区拥有我国东南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串珠状高山湖群和令人浮想连翩、美仑美奂的高山草甸。这里山高气爽,村落依势而建,湖光山色、漫山绿地、云海日出、天上人家。一年四季既有江南美景又有塞北风光,是科普考察、避暑度假的极佳去处。高姥山旅游区(面积27.09平方公里)具有罕见的高山断层湖泊景观。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中国生态龙井之乡”-------磐安县东南部高二乡境内,其主体由......[查看详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赤松山山峻、水秀、石奇、洞幽。相传极富神秘色彩的黄大仙便在此得道成仙,《四库全书》中有〈赤松山志〉为证,另明朝〈金华府志〉,南朝梁〈山栖志〉均有记载。仙人遗迹遍布炼丹山、卧羊山等景区各处,山中一草一木皆蕴涵动人传说。与此天然胜景相得益彰,更富神韵。置身此景人皆陶然若醉,流连忘返。晋葛洪于《抱扑子。金丹篇》中引东汉左元放《仙经》云:此地可以居神,可免洪水之患。
二仙洞洞口海拔高300多米,与双龙洞同为双龙溶洞群中最低一层溶洞。二仙洞是发育在距今2.8亿年前二迭纪的石灰岩地层中。为一座地下河溶蚀侵蚀型多层溶洞。洞中由三层溶洞、二层地下河及五条廊道、五座大厅等组成。石花、石笋、石钟乳、石幔、瀑布、等散布其间。洞内有“黄帝散花”(金华名称的由来)、“群羊迎客”、“轩辕宝伞”、“兄弟相聚”、“叱石成羊”、“初起角尺”、“二仙笔架”、“二仙棋盘”、“水晶宫”、“二仙梯田”、“大仙花生”、“金华佛手”、“七龙仙瀑”等九十九个......[查看详情]
通济桥位于八一路南端,横跨婺江南北。原为浮桥,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建成十一孔石墩木梁桥,上覆桥屋50间,间以三殿两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蔚为壮观,后屡毁屡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成十三孔石拱桥,桥长213米、宽7米、高14米。解放后修建桥面加宽为10米,北岸增建二孔拱旱桥。通济桥横跨在婺江上,婺江将金华分成南北两区。桥上设置了形如花树的路灯,中间为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如今白昼,通济桥上汽车成队奔驰,行人接踵如......[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