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FGHJ
KLMNP
QRST
WXYZ
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区的螺峰山下,云南大学正门对面。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却很有特色。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来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 自明朝起的历任云南行政官员都曾在这里修亭建楼。由于垂柳和碧水构成其主要特色的缘故,本世纪初正式定名为翠湖。它以“翠堤春晓”而闻名四方。人们称之为“镶嵌在昆明城里的一颗绿宝石”。 园内,纵贯南北的阮堤(1834年云贵总督阮元拨款所筑),直通东西的唐堤(1919年由时任孙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国联军总司令......[查看详情]
景谷勐卧佛寺双塔 凡是到景谷中外游客,都要打听地点到奇异的勐卧佛寺双塔—睹奇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勐卧佛寺双塔,傣语称“梅赫窝广勐”(即树包塔)、“广勐赫窝梅”(即塔包树),俗称树包塔塔包树。这勐卧佛寺双塔在威远镇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门、侧门、双塔、戒堂、大殿、僧房,面积3.335公顷,双塔在大殿两侧,南北向并列。这座建筑群为明末清初(1628~1661)傣族威远土官刀汉臣所建。清道光《威远厅志》载:“大缅寺在威城(参将衙署)北门外......[查看详情]
春欢公园是景洪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位于曼听寨边,又名“曼听公园”。“春欢”是傣语,意为“灵魂之园”,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的宫廷花园旧址。 园内景观有天然铁刀木林景、周恩来总理参加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铜像、名塔集景、孔雀园、傣族佛寺、旅游纪念品选购长廊以及泼水、品尝民族食品场所等。 园内古老的黑心树林,有仿建的笋塔、八角亭,远屹立着3.2米高的周总理铜像;佛协和“佛寺瓦、姐”也在此。旁边是曼听寨形成了公园、村寨、佛寺三位一体的游乐......[查看详情]
西南联大纪念碑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查看详情]
清平洞在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为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所辟。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众多,是一个有历史价值的游览区。在古代,姚关是军事重镇。现镇后的山坡上还有长约数百米、高低不一的土城墙。镇东侧的下乌邑村,留有点将台。现姚关镇供销社一带,为原南城门址,当地群众仍习惯以此为界,称城内城外。步出村南约百来米,在龟山脚小河上有一石桥,名为“洗甲桥”。当年驻防这里的士兵,常在这里洗涤盔甲战袍。过桥前行约半里,就到清平洞。只见沿坡至河,一墙横列,中......[查看详情]
槲树湾位于济南南部柳埠镇绵延的群山之中,占地两千余亩,景区以青山绿水、乡村民俗为主题,已成为济南近郊旅游的另一颗明珠。 槲树湾沿承魏晋古风,以山、水、田园著称。整个景区无丝毫现代工业文明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青石、茅草、篱笆、枯藤,对厌倦都市喧嚣,追求心灵宁静的您来说是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在停车场下车,步行至大门,首先感到森森古意扑面而来,仿佛来到了另一个天地,大门右首有一青石平台,坐北朝南几间大厅,大厅正中摆着几张八仙桌,围着八仙桌的是......[查看详情]
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居民院内,块石砌长方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池中间横跨一石桥,池北侧立花岗石栏杆,池南壁镌着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芙蓉泉》碑及手书明晏璧《芙蓉泉》诗句。 曾列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1987年底,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民族乡东坝村公所所在地澄日村的硝厂洛、花吉足、你可见、白云湾4处发现了大量彩色岩画,这是滇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有关专家认为,渣日村北依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民族乡,东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奉科乡,南接丽江县大具乡,这些乡村都是纳西族聚居区,所以渲日岩画的发现无疑为研究纳西族地区社会历史及东巴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渣日岩画共有6个点,分布于渣日村南北两个方向。岩画大多呈茄红色,只有一处为蓝色,有关专家......[查看详情]
芒市菩提寺是小乘佛教的寺庙。傣语称“奘相”,意为宝石寺。这座寺庙虽然不大,占地面积尽3600平方米,但它确实享誉东南亚的著名南传上座部佛寺。 据史书记载,菩提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相传当时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的大儿子舍弃官位,削发为僧,修建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树,便借树取名为菩提寺。三百余年来,屡遭战乱浩劫,破了又修,回了由建,历经沧桑,直到现在。 大殿前的一对石雕动物,是缅甸传说中的一种奇兽,叫“嘎朵”,是专......[查看详情]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也叫南甸土司司署。南甸土司头人刀氏龚姓,原籍南经应天府上元县。明初随军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后升官定居于此,逐渐被当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为汉傣文化融合的典范。原南甸宣抚司辖地广阔,实力雄厚,世袭为官二十八代,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边地土司中影响很大。 司署驻地曾几易其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定居现址,历经三代土司的不断扩建,最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完善成现在的规模。该建筑区按汉式衙门布局,由4个主院落,10个旁院落......[查看详情]